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鹹魚的悠閒人生> 第103章 好花自古香唔久,情極清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3章 好花自古香唔久,情極清寂 (1 / 2)

無伴奏蕭瑟寂寥的詠歎,僅是那種說來就來,猝不及防的震撼,便已經瞬間就填滿了老人的瞳孔。

只見他震驚的嘴巴微張,舌頭像是打了結般,呆若木雞,滿臉駭然。

也沒人會笑話老伯的反應誇張,因為就在此時此刻,無論畫面裡的名家老師們,亦或者在看片子觀眾,每個人的反應其實都差不多,甚至比之還要更誇張!

聽蘇白唱歌最大的魅力就在於此,每每聽他開腔,總是會當場就把你驚呆,即便是你知道他要唱了,又做好了多少的心理準備,這分震撼都不會有任何的削弱,反而只會更甚。

因為你根本就想象不到他到底還能夠有多秀,而他又每每都能突破你想象力的極限,就如同此時此刻,他的聲線與行腔就又一次重新整理了大家對他的認知。

總說蘇白唱南音與沙啞底的盲公腔不太一樣,因為他的聲音是年輕而瑩潤的,大多數情況只在感情上表現蒼涼與滄桑,音色都是清越如天籟的,因而令人為之著迷。

而這一次,他不僅是若無其事的就換了個略顯年邁的師孃女聲,而且那聲音枯澀到了極致,行腔亦冷淡到了極致。

“初更才過月光輝,怕聽林間杜鵑啼,聲聲泣血榴花底,胡不歸兮胡不歸,點得魂歸郎府第,換轉郎心早日到來,免令兩家音訊滯,好似伯勞飛燕各東西,柳絲難把心猿系,落花無主葬春泥......”

很明顯,對於那些對民間曲藝調式有所瞭解的人來說,不需要報曲名,只聽那“初更”二字,便能知曉這是種花民間廣為流傳的“五更調”,又稱“五更曲”、“嘆五更”、“五更鼓”,歌詞共五疊,自一更至五更遞轉詠歌,故又名“五更轉”,相同的形式還有“十二時”等。

這種民間小調起源較早,在南北朝時期便由樂工採自民間,被列為相和歌辭清調曲之一,用調亦甚廣,國內各大戲曲劇種都有其的應用,比如京劇等。

在宋、元以後,尤其是明清之際,由於商業的發達和城市寄生階級的大量出現,“五更調”又被某些文人利用,成為青樓歌妓們習唱的小曲之一,通常是擬歌女從初更至五更懷念情郎的嘆情,以宣洩被拋棄的心酸或者離別愁緒。

再看歌詞的內容,此曲也正是南音說唱作品中最常見的題材。

這樣曲子,無論是換作誰來演繹,大抵都會如同它自己的歌詞描述般“聲聲泣血杜鵑啼”,唱得悽悽慘慘又悽悽,好盡顯悲傷孤苦又無依的吧?

但蘇白的演繹偏偏就不是!

乍聽之下,心如止水,若無其事,全無邀好之心,亦無感情帶入,似乎只帶著一種驚人的冷漠與無情,就如同一個局外人般,無悲亦無喜。

但細聽品味,卻又明顯的是一種彷彿凌於紅塵,俯瞰人間悲歡離合的悲憫,在樂器伴奏的情況下這種感覺更甚,彷彿是在用恍如隔世的冷漠,唱盡人世蒼涼般。

“聽他唱此曲,能體味情之三絕,遠書難寄,遠行不念,遠悲無恨。”

“這絕非無情,而是一種情到深處是無情,深到極處是清寂的境界!”

“他一開腔,就讓我想起一首竹枝詞,道是無晴卻有晴!”

“唉,五更調已絕,這詞寫得本就夠絕了,再被他這麼一唱,更絕了,哈哈,怕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哦......”

正是這種“道是無晴卻有晴”的感覺,直接就把幾位老師當場給“嚇進”了小黑屋,驚歎不已。

與此同時,彭慧老師自己還跟著蘇白縮小後的背景歌聲學著也“冷漠無情”的唱了一句:

“二更明月上窗紗,虛渡眧光兩鬢華,相思淚溼紅羅帕,伊人秋水冷蒹葭。”

不對比都不知道,一對比,那就是直接被秒,整段垮掉!

“肯把離情容易看,要從容易見艱難,唉,真的是很難想象啊,他還那麼年輕,這種無悲無喜的境界,那讓人著迷的背後,究竟有著怎麼樣的過去?”

彭慧阿姨已經開始“嚶嚶嚶”的犯花痴了,當然了,同時也把觀眾氣得當場跳腳!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