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Z國高層還是決定將他關進了異能者監獄,然後給他請了心理醫生。
結果,心理醫生死在了他的手上,只能出動研究院最強的導師,將他擊殺。
而他和譚希希的女兒,譚思希一直在譚家生活到了十歲那年,外公因病去世了………
雙重打擊下,譚母忍著痛失愛女,丈夫的痛苦,堅持帶了外孫女三年,還是沒挺住。
十三歲的女孩,卻有一大筆遺產,對外還是領養的孩子,可想而知迎接她的是什麼。
譚大伯家早就眼饞弟弟家的房子車子了,還有保險賠償款。
之前就經常上門勸說過,領養別人家的女孩,還不如養侄子呢。
只是譚家父母護孩子護得緊,無論他說什麼都不願意答應,於是一氣之下,兩家斷絕來往很多年了。
收到訊息後,譚大伯家的大兒子,覺得機會來了,他們上門對著譚思希一頓的噓寒問暖。
哭得比死了親爹還難過,又有跟她年齡相仿的表姐安慰。
最終成為了她的監護人,還把人哄到了鄉下散心。
之後就是他們的車,成了大舅的,房子也被小舅住著,她的衣服,成了姨媽家表妹的。
而她自己……
城裡回不去了,一直在鄉下讀書,放學回家洗衣服,掃地,做飯,餵雞,餵豬,所有的活,都是她在做。
從嬌滴滴的小姑娘變成面板黢黑,沉默寡言的小丫頭,僅僅只用了五個月。
譚大伯一家的飯桌,她是沒資格上的,飯菜也是沒資格吃的。
一開始,還給點白粥,後來發現沒人管後,直接開始從豬食裡給她裝半碗,免得餓死。
學也慢慢地不給上了。
對外說是她學習不好,上課睡覺,不想去了。
他們畢竟也不好逼孩子。
是啊,每天讓她幹活到半夜,柴房鋪了一塊門板就是床,上課怎麼可能會不困呢。
每天清晨還要先起來做早飯,餵雞餵豬才可以上學。
譚思希求助過鄰居和老師,但是沒有用。
每一次……
譚家的人,都會喊冤,自責他們是農村人,給不了她城裡的生活,是他們沒用。
久而久之,大家就都知道了。
這個孩子是城裡的日子過習慣了,所以忍受不了農村需要幹活的日子。
大人們並不覺得孩子這樣的習慣是好的,在他們認為,無論是城裡還是村裡,都是需要幹活的。
不願意幹活,好吃懶做的人,去到哪裡都活不下去。
所以他們覺得譚家沒錯,這是為了孩子好。
不愛念書,不想幹活,不聽話,所以捱打也沒錯。
孩子大了,為了偷懶跟家人爭吵,甚至離家出走的大有人在。
像這種孩子,就得打!小的時候不狠心,大的時候就晚了。
鄰居勸她聽話,她已經沒有依靠了,要學會吃苦。
老師勸她聽話,不要給親戚添麻煩,他們是她的恩人。
呵,恩人?要了她命的恩人………
死於失足落水。
落後的村莊,連個攝像頭都沒有的地方,是踩滑還是被有意絆倒的,誰知道呢?
畢竟已經沒人再為她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