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人後,朱厚照領著謝丕往裡走,路上就把奏疏翻開看了。
謝丕這人在侍從室也許多年了,一向穩重,如果不是大事,大約不會急切。
朱厚照掃過一眼,不禁勾起嘴角,“是楊一清上奏,正德十一年10月至今年三月,我明軍冒著寒冷,沿途問候了一遍除哈密衛以外的關西七衛。”
謝丕大喜,他只知道是軍情,沒想到又是一捷,“恭喜皇上,賀喜皇上!”
這的確是個喜事。
葉爾羌汗國是現在朱厚照的一塊心病,朝中上下都知道天子有計劃對其用兵。
所以這的確是該謝丕緊張的大事。
這個時候大明朝設立的新疆,實際上不是後世新疆的概念,準確的說應該就是天山以北的北疆。
熟悉新疆都知道,這麼大片的疆土被天山山脈分為了南疆和北疆,所謂的吐魯番汗國,實際上就是北疆區域,而南疆區域此時就在葉爾羌汗國的統治之下。
這片區域最後歸為中原,要感謝一個人物,便是被後人經常調侃敗家、寫詩差的乾隆皇帝。
可正是因為他乾綱獨斷,堅決的對當時佔據北疆區域的準噶爾汗國和佔據南疆區域的大小和卓兄弟用兵,而且是從乾隆二十年開始,連續四五年的高強度用兵,最終拿到了這個地方。
在此過程中,乾隆皇帝對當時收留準噶爾叛將的哈薩克汗國毫不客氣,要人不給直接就是派兵進入該國境內,並且威脅滅國,最終使得哈薩克汗國舉國投降。
此人後來又連夜跑路,逃到了俄羅斯國,乾隆皇帝不顧百官阻撓,強令前線將領以大軍威脅俄國。
更狠的是,準噶爾汗國上下老弱被清軍屠殺的一乾二淨,以至於後世有人調侃為什麼《清史》修不出來,就是以為清準戰爭沒法寫。
當時已經到了什麼程度,便是清軍要去平定南疆之前發現,咦,怎麼還有一萬多人藏在山裡?接著就又大軍派過去給殺了個乾淨。
總而言之,你要看那段歷史才會覺得媽的,咱漢人也該有這氣魄。
所以朱厚照對於新疆來的奏報一直很是關注。
實際上要說起來,這地方確實不如中原適宜生存,所謂的汗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部落和城池嘛,相當於一個一個據點,每個據點可能守軍也只有個幾千人。
而且葉爾羌汗國和吐魯番汗國,都不是很興盛的那種超級帝國,並沒有多麼強大的戰鬥力,以嘉靖年間的明朝國力,這些汗國要是真的強大,嘉峪關根本也守不住。
所以明軍在這裡作戰,最大的敵人是天氣和補給。
新疆現在是楊一清總制,隔著千山萬水,中央給了三衛人馬,並分別以成國公次子朱鳳、馬榮和凌衛鋒為指揮使,就這小兩萬人馬,葉爾羌汗國要想吃下來,就得從聯合境內各個部落的力量。
而明軍之所以一直未出兵,便是因為這大半年來是一直在收拾剩餘的關西七衛,也就是曲先衛、安定衛、赤斤蒙古衛等。
這些衛所本就是羈縻統治的一部分,當明朝強勢的時候,要收拾他們還是很容易的,因為他們會沒有什麼心理負擔的選擇投降。
朱厚照在歷次奏疏之中,則是責問弘治年間為什麼某某指揮使不聽宣調,什麼意思?總之就是找他們的麻煩,這幫傢伙本就是反跡頻頻,自然不難找麻煩。
這次又是送來的投降書,
朱厚照仍然不打算放過這些忠誠度不夠的外族,所以略微思量之後就拿起硃筆御批,並在嘴上同謝丕說:“大明原先都曾給過這些部落機會,但自本朝設關西七衛之始,百餘年來,是我大明違背盟約的次數多?還是他們背叛我大明的次數多?
如今想僅以一封稱臣書便想了卻樁樁舊事,朕卻不能輕易允之。因而若要歸降,需得做到三件事。第一條,朕不敢自詡君子,但也要防備小人,既然願意歸降,那便遣子為質,送入京師。第二條,便是要聽從調遣,一併討伐葉爾羌汗國!若有畏戰不前者,更當處斬!最後朝廷本在組建新疆的第四衛,他們既是大明臣民,怎麼能一人不出?”
把這些衛所中的精壯之兵抽調抽調,免得他們自己聚在一起,生出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