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一出鄱陽湖,寧王便準備順江而下,攻打安慶。
實際上,已經在打了。
不過安慶離南昌較遠,所以守城將士來得及反應,寧王始終未能克城。
歷史上,這座南京門戶便抵擋了寧王十八日。
可以說這是個關鍵要素,否則真的讓他拿下南京,這勢頭還真起來了。
打不下來的原因有很多,易守難攻自不必提,除此以外,寧王的軍隊並不算什麼了不得的精兵,更沒有打過什麼硬仗,也沒有了不起的軍事將領。
另外,安慶自知府而下,從兵到民,他們都知道,只能靠自己,城破之日,就是他們亡命之時!
是所有人都亡!
而且這是傳出寧王造反當天,安慶知府便馬上反應過來的。所以他們準備很是充分,早就做好了要打守城戰的準備,安慶知府甚至還來得及去搬救兵、借軍糧!
為什麼?
因為安慶是南京的門戶,這個常識一個進士出身的知府怎麼會不知道?甚至安慶的老百姓自己也有記憶,南昌王爺造反,首打南京,打南京,首打安慶!
南京好歹是留都,那是雄城,所以就數他們最危險。
這和九江、南康這種猝不及防是不一樣的。
再有,朝廷已經來了諭令,大軍頃刻就到,雙方實力對比明顯,更不會投降從賊。
因而寧王兩攻安慶,都極為艱苦,而且越攻不下,越焦躁。
寧王大船上,
一眾叛軍已然不如十一月剛起事的時候那樣意氣風發。
李士實和劉養正同時開口,他們費盡口舌勸說寧王,道:“皇上,形勢如火,再拖不得了。安慶不下,咱們也只能舍了安慶,直取南京!南京是留都,只要拿下,形勢頃刻間反轉。安慶則不然,就算全力拿下安慶,也還是要去攻南京。如今安慶拿不下,又何必糾結於此?”
這一點劉養正最早就提過。
別他媽惦記你那安慶了。
先不顧一切拿下南京,到時候稱帝舉義,那必定不一樣。天下多的是牆頭草,你不行,誰跟你?相反,你只要有點那種苗頭,不滿於朝廷的人才願意歸附。
客觀來說,這個決策是正確的。
打仗,有的時候是打軍事仗,有的時候是打政治仗。
從軍事角度來說,越過安慶直接打南京,這很不妥。
但是從政治角度來說,南京的政治價值太大,大到甚至可以抹平不掌握安慶所造成的軍事劣勢。
說不定到時候安慶知府還投降了呢。
不過一個人能不能成大事,往往就在這一個個選擇之中。
朱宸濠沉著臉坐在主位上,他始終不同意不打安慶,直取南京。
兩個原因,第一,當然是為了穩妥,安慶打不下就過去,屁股危險。
第二,南康和九江他們是直接輕取,沒遭遇什麼抵抗,所以朱宸濠覺得安慶也不難。
而打了兩次發現打不動之後,他又覺得心中惱怒,咽不下這口氣,不願意就這麼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