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82章 忽悠 (2 / 2)

倒是謝遷想到先前永壽宮裡有做法之事,惹得皇帝龍顏大怒。

外臣對此多有讚賞,因為這足可見皇帝不會再讓佛老之術影響朝堂。

“陛下登基以來,的確節省用度,嚴於己,寬於民,聖君之所為也。”

朱厚照大方的接受了這句奉承,“所以說嘛。朝廷多收入些銀子有什麼可擔心?正德元年,朝廷只撥了山東一個省份三十萬兩修河的款項,明年朕計劃增加到兩個,後年是三個,此外還有那年年為患的黃河,水利不修,農業不興,可這些銀子從哪裡來?”

李東陽和謝遷眼神之中皆有振奮之色,“朝廷明年要撥兩個省份的修河款?”

“朕計劃是如此。不過要看今年山東的夏糧和秋糧的具體狀況,山東的官員要讓內閣和朕看到,修河款下去以後,糧食的收成有所增長,否則朕會懷疑,這些銀子是否真的用在了刀刃上。”

當時要銀子的時候話都說的好聽,要回去又用不好,那兩京一十三省好些個排隊的,憑什麼要給你?

李東陽和謝遷都聽得懂皇帝的意思。

皇帝也是透過他們在向山東巡撫劉健傳話。

甚至內閣也可以適當給山東以支援。

“有希賢公在,山東,無憂也。”

“若是朝廷再能有更多的銀子,朕還想在應天,蘇州、杭州,甚至是太原、洛陽等地也修建藏書園。說到底,京師的學子能看到免費的書,其他地方的學子也應該可以看到。

甚至朕還想,舉人的廩糧也許多年沒變過,是不是酌情增加?

各地的私塾可不可以由官府開辦的更多?

私塾開辦起來是不是可以供應一日兩餐?

這樣即便是最貧窮的孩子,只要送入私塾,就能夠無憂無慮的讀書。如此,我大明朝真不知該湧現多少國之棟樑。”

這一連串下來,李東陽和謝遷心都顫了,“照陛下所說,朝廷的歲入是要不斷增加,增加的越多越好,若這些都可以實現,則我大明可遠勝漢唐!

“現在兩位閣老理解了朕,為什麼已經聚攏了許多財富,還要再變動鹽課了吧?”

李東陽想了想,認真的說:“鹽課既然是弊政,自當要變!”

“謝閣老呢?”

“臣附議。”

朱厚照現在做起許多事情來,總歸是有一個大義,就是他真的不會浪費錢。

李東陽和謝遷以及一眾朝臣都相信這一點。

所以財富搜刮到了國庫或少府中,很快又會以其他的形式出去。

馬政興起了,北直隸地區一年接著一年不停地有州縣取消了民牧,邊軍強盛了,河工的銀子有了,就連賑災的力度是次數也都增加了。

這些銀子哪裡來的?

看看殺掉的頭顱就知道了。

現在內閣鋪墊好,六部也不是問題,主要的戶部、兵部、吏部、刑部都是他的心腹,禮部、工部也都知道他的脾性。

即便取消運司的聖旨還沒有立即下發,但關於鹽場拍賣的準備工作則已經開始了,包括拍賣場地的選址與建設、鹽場的產量核查確認、價格的確定,以及最重要的一點,資金的流向。

傳統的官員已經很難再讓朱厚照完全的信任,尤其涉及到經濟類問題。

不過少府的職權的確是膨脹的太快了。

朱厚照思慮良久,把新的想法也告訴了兩位閣老。

即少府要從戶部獨立出來,變成六部之外的‘第七部’,名字也不再稱為少府了,而是改為國家資產司,簡稱國資司。

朱厚照可以預期自己後續的執政會大量的涉及到錢財。

而且,權力的集中天生就會導致財富的集中。

說的通俗點,就是皇帝可以直接掌握的國有資產會越來越多。他現在剛剛登基還可以用‘抄家’這種掠奪的方式,但十年以後可不行啊,所以這也是一個長遠考慮。

不過李東陽和謝遷卻不一定能理解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