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和謝遷只覺有一份刺激的戰慄感從腦殼直衝腳底。
劉健能這樣落地,對他們而言不僅是同僚之誼的興奮,還有他們自己啊!
皇帝還是念及老臣、舊臣之情,只要是能夠勤勤懇懇,那麼下場就不會太過悲慘。反之,如果劉健今天在這裡栽了,
那李東陽和謝遷還會遠嗎?
皇帝剛登基兩個月,有此想法的朝中老臣不在少數,原以為是殺雞儆猴,沒想到是演了一場君臣難捨難分的苦情戲碼!
「吾皇聖明!!」
這一刻,百官在天子的腳下全都臣服!
一個好人從壞下場,變成了不那麼壞的下場,這種劇情重複一萬次也有人願意看!
劉健自己亦是老淚縱橫,「吾皇,聖明!」
「王先生,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可有何處巡撫、布政使出缺?」
….
吏部尚書是王鏊,聽到皇帝這麼問,他也開始快速思考。
旁人覺得閔珪是仗義敢言,但他和韓文知道,其實是他們摸準了陛下的心思,皇帝是不會重處劉健的,所以那份奏對,雖然情真意切,但其實有驚無險。
對他來說,皇帝的問題其實也有兩種回答,前提是也要摸準皇帝心思。
咱們祖宗辦事,一個說法,但可以有兩種意思。
比如說到底是讓劉健去哪裡當這個巡撫、布政使,是去富庶之地,還是偏遠苦寒之地,從其中也能看得出皇帝究竟對這個人是真用、還是真貶。
如果是搞得油一點,可以回答沒有,你既然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答桉,就把選擇權推出去,不沾這個麻煩。
但王鏊是知道皇帝的,一個胸懷志向之人,怎麼會在這個時候做那種小氣的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裡下載huann.換源,同時檢視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回陛下,山東省暫缺布政使一名。」
朱厚照滿意的點點頭,夠近,也省得一個老頭兒行遠路了。
「布政使掌一省行政和財富之出納,朕常常說,咱們這些人在朝廷上敲鑼打鼓,這個爭來、那個鬥去,百姓大概是一點兒也不會關心的。他們關心的就是天時與收成。一省之布政使最為重要就是治
下各府、州、縣的百姓能夠安心種地。朕多希望大明能有足夠多一心為民的布政使啊!劉卿,你可願意為山東百姓去做一任這布政使?」
大臣聽這話也都是肚子裡冒泡……陛下可真是會講,為了山東百姓去任布政使……
這話既是一種認可,也是一種清名的道德壓力,你拒絕就是不顧百姓。
「臣已老之軀,蒙皇上不棄,仍以一省之重託付於臣,臣豈敢捨棄陛下?捨棄百姓?若是如此,先帝在天之靈也會叱臣忘恩負義!陛下,臣願替陛下牧守山東。」
「好!」朱厚照這話喊得尤其大聲,而且他戲很足,立馬往前去作勢要去扶劉健,「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朕知道,人人做官是希望做大官,所以眼睛往上看。朕希望劉卿到了山東,能夠向下看,解民生之苦,緩民生之急,朕先代朕之子民……拜託劉卿了!」
王鏊猜得不錯,皇帝不希望真得搞臭劉健,無非就是要解他內閣首揆之職,真的做到了,之後是該給的都捨得給。
說到底,劉健這種官員朝廷棄之不用也是一大損失,讓他去一省,則造福一省,去一府,則造福一府。
這樣處理,既能達到目的,也能守住皇帝的孝順之名,最後還能穩住朝堂,關鍵是真的造福一方百姓。
可謂一劍三凋。
皇帝初登大寶,在與享有巨大名望的老臣之爭中,竟然能鬥得這麼漂亮,其手段、取捨、胸懷……全都一展無餘。
其實剛剛劉健淚流滿面,既不是劫後餘生,也不是因為內心感動,他劉希賢豈是那種貪生怕死之人?
他內心心思是在那個龍椅之上的少年,大明曆經幾代,現在龍椅上終於是一代英主了!
皇家僱傭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