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他有一個想法,類似於嘉靖皇帝大禮議背後思慮的想法。
就是道德制高點。
明朝的臣子們始終佔據了這點,所以歷代皇帝們要麼認慫,要麼就頂著殘暴的歷史罵名硬剛,要麼躲起來不搭理。
只有認慫才會得到他們的認可,其他的怎樣都不行,
因為他們總是佔著大義。
這其中,嘉靖皇帝是玩得比較好的,他雖然不是什麼好皇帝,但是揉捏大臣是有一套的。
他花了二十年去爭一個‘禮’字,在朱厚照看來本質上就是一個輿論的爭鬥,背後則是權利。
不爭這個禮,文臣們把聖人、祖宗搬出來一個個排列好,告訴你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當個皇帝到頭來頭等大事是“聽話”。這怎麼能行?
爭了這個禮便不一樣了。
大家都是理解聖人的話,憑啥你們這些臣子理解的就對,
我以及支援我的臣子理解的就不對?
難道聖人打電話告訴你的?
寫下的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話不妨說,理不妨辯嘛。
到後期,嘉靖皇帝那就是出神入化,你再和他談聖人的話、聖人的規矩那都是扯淡,他比你還懂。
如果你非要說我的不合聖人之道,那就來辯。辯來辯去,皇帝總歸是佔有優勢的。
因為哪怕辯不贏他也可以物理消滅你。
現在朱厚照也要站到這個道德制高點,先扮演一個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出來,到時候他就是天上地下無人能擋的好太子、好皇上,
而且他計劃中要辦的事,沒有哪一樣不是為了服務百姓,為了振興國家,到那個關口,就讓這些道德先生自己說,
誰贊成,誰反對!
這幫傢伙天天都在講仁義道德,在講忠君愛民、為民請命、淡泊名利。
那就好好來講一講,朱厚照能在輿論場上卷死他們!
坤寧宮外,一名宦官緩緩而來。
“皇后娘娘,陛下下朝了。”
朱厚照眼睛一閃,他其實心中想要知道今日早朝的結果如何,不過臉上並沒有什麼表情。
結果已定,急也急不來。
這份臨事靜心的功夫,也是多年經驗養成,因為以前因為急、慌而辦錯過許多事,吃過許多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