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官眼睛一亮,臉上露出了喜色。
董書蘭好奇的問道:“好文章?”
“好文章!”傅小官點了點頭,彈了彈這張紙,欣然道:“一百個學子裡面出了這麼一篇好文章,就不枉我一路給他們洗腦、額,不,給他們灌輸新的理念。”
他的視線落在了這篇文章的末尾,署名是陳束,他記得這個少年,一路上這陳束對格物表現的極為有興趣,從這篇文章便可以看出他著實用了很大的心思。
這篇文章叫格物說。
它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開始,比如家家戶戶都會做的生火做飯。
柴火燃燒產生了火焰,但為什麼這火能夠將鍋裡的水燒開?
這在現代人看來是一個極其簡單的問題,但在這個時代,卻從沒有任何一個人思考過這是為什麼。
但陳束卻在這文章裡問出了為什麼,並作出了他的解答:
“我以為,火在燃燒的過程中產生了熱,我們都能感覺到火釋放的熱。這熱燒在鍋底,透過鍋底傳遞到了鍋裡的水中。
鍋裡的水受到了持續的火焰加熱,然後便會沸騰,裡面的食材同樣受到了這熱的影響,於是它們在沸騰中變熟。
為了更加清晰的認識這種熱,我借用了老師常說的一個詞:量化,將這熱命名為熱量。那麼多少熱量才能夠將鍋裡的水沸騰呢?
這需要試驗,此問題待回國之後再行解決。
在水沸騰的時候又產生了一個現象——我發現有大量的水霧從鍋蓋處溢位,這說明這種熱量在釋放。若是用茶壺煮水,我們便能發現壺蓋會被頂開少許,我以為這種熱在釋放的過程中會產生出一種力量,姑且將之稱為熱力。正是因為這種熱力的作用,才會將壺蓋頂開,如果我們將這壺密封起來不讓這熱力傳遞出去,並且對它持續加熱,它最終會不會爆炸?這個問題也需要試驗來驗證,待回國之後再行解決。
既然將水燒開能夠產生出這樣的一種力,如果這種力足夠大,比如有牛的力氣那麼大,是不是可以設計出一種器物,來取代牛馬?
……
我想天下萬物都有其因,比如火能夠將水燒開,比如船能夠浮在水面而石頭卻會沉下去,又比如四季的變遷從不受任何人的影響等等。
老師說所謂格物,便是追求這萬物之因,尋求其中的道理,然後加以應用,便產生了對應的工具。我以為正是因為工具的不斷改良,才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接下來我想要先研究的是,這熱量產生的熱力如何應用到生活之中。”
這是對力的粗淺認識,但傅小官在這篇文章中看見的是智慧以及希望。
看來得指點一下這個陳束,萬一他能夠弄出蒸汽機來……這個時代的發展那可是飛躍的!
無論如何得試試!
如果從金陵修一條鐵路去臨江,坐著火車唱著歌,想想都不要太美麗。
他將這篇文章放在了一旁,又拿起了剩下的文章看了起來。
其中又有幾篇落入了他的眼裡,皆是對格物之認識,並沒有陳束那般深刻,卻也有可取之處。
然後有幾篇關於經濟以及商業的文章,頗有新穎之處,但不足以令傅小官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