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顧北川依稀有些印象,道:“你是陳楚歌?陳懷安之子?”
“不錯。”
顧北川聞言點了點頭,此次來的子弟中,江南郡的共有五人。
很顯然,其餘四人都以陳楚歌為首。
相反,剩餘六人,則以沈良富和周淮之子周安為首。
“顧詩君,我們幾人都是江南人士,未曾見過顧詩君之風采,故而有所質疑,還請見諒。”
陳楚歌被顧北川打量得有些不自在,遂開口解釋道。
“不如顧詩君當場作詩一首,也好叫我等長長見識。”
聞言,場中眾多子弟頓時興奮起來。
要知道,這可是淮南詩君啊!
莫要說江南學子,哪怕淮南學子,見到淮南詩君作詩的場面也不多。
因為顧北川出道至今,做的詩本就不多,但偏偏每一首,都那般膾炙人口,震人心絃,得到了極大傳播。
故而名聲大響,各地文壇都知道有這麼一號人物,淮南當地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被引為驕傲,譽為文曲星下凡般的人物。
若是此時能現場聆聽詩君作詩,豈不快哉?
“自無不可。”
“只是作詩須有題材,此事既然是你提出,不如題材也由你來定。”
陳楚歌聞言一愣,讓他定題材?
那不就證明此詩乃詩君當場而作?並非提前寫來?
之前聽聞淮南詩君五步成詩,他還不信,認為世間不可能有如此大才。
可今日,這一幕似乎要發生在他眼前了。
只見陳楚歌清了清嗓子,懷著激動的心情道:“天氣漸寒,即將入冬。”
“我與諸位同胞自江南而來時,曾橫跨淮河。”
“卻見昔日熱鬧的淮河兩岸,早已寂寥無聲。”
“不見鳥鳴,亦不見猿啼。”
“河面更是秋寒料峭,叫人瑟然。”
“顧詩君不如以此為題,作詩一首?”
顧北川聞言,沒有即刻答應,而是斟酌了一番後問道:“你既是橫渡淮河而來,可曾在河岸見過一孤舟老翁?”
“孤舟老翁?未曾見過。”陳楚歌搖頭道。
“顧詩君,我見過。”另一個江南學子適時道。
“說說吧,有何印象。”
“我只記得,本是嚴寒天氣,那老翁卻只穿一單薄蓑衣,於江風中不住地抖動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