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行禮,認真道:“奴婢明白了。”
當年聖祖入關,平定天下,振作朝綱,同時又大力推行中原之學術,且以身作則,令兩族的文化漸漸融合,才形成了如今大周這種多流派璀璨的興盛之風。
扼殺文人的思想,無異於是自斷臂膀,終將失去退路。
元錦玉深知她那一篇策論,在京城會引發多大的反響,所以從最開始,這就是給慕闕挖的一個坑。
當初她被慕翎打入冷宮,就暗自琢磨著,怎麼才能翻身,這篇策論,是她當初在冷宮中構思的那一篇的原型。
大周有識之士眾多,她的策論起到的不過是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當所有的文人都開始反思慕闕治國的弊端時,他的朝廷,也就該被動搖了。
銀杏傳令下去,玉煞的人很快便實施起來。
加上本來慕闕對這些文人就很是不寬容,根本就不需要他們添油加醋,傳播事實即可。
玉煞的人將那些被慕闕手下的人殘害的百姓,都列成了名冊,詳細地在他們的名字後面,寫上了他們所承受的汙衊和冤情,又開始在京城裡散播。
百姓們其實對於慕闕的威壓,都是敢怒不敢言罷了,玉煞的人便是利用了這一點,沒多長時間,關於慕闕殘暴不仁的名聲,就傳了出來。
慕闕已經為這件事頭疼幾天了,不過就是壓下了元錦玉的一篇策論,竟然能引發這麼多的爭端?
他在御書房冷聲問自己的心腹:“這到底該怎麼收場?”
蘇江濤站於人群中,心情也很複雜,還解釋了一番:“皇上,有些文人雖然是因為這件事而死,但絕對不是官差故意致死的,現如今百姓都把這些怪在您的頭上,實在是愚昧!”
慕闕能有什麼辦法?他貴為天子,一點小毛病在天下人眼中都會被放大很多倍。
而他們會在心中思索,自己到底適不適合當這個皇帝?
蔣老爺也站了出來,猶豫地說:“皇上,要不然將那些官差推出去認錯,安撫百姓的情緒?”
“不可。”蘇江濤義正言辭地說:“這麼做就相當於之前咱們封禁那篇策論的努力都白費了!策論一被傳播,所造成的危害,絕對是現在的千百倍不止!”
其實這個道理蔣老爺也明白,沉思片刻,沒有再同蘇江濤辯論。
慕闕又徵求了其他大臣的意見,都認為不應該認錯,於是慕闕冷冷地下令:“將這件事也給朕壓下來,朕倒是看看,這些百姓到底是多有骨氣。”
蘇婉卿這段時間一直都安分地在後宮中,不過身邊的茉莉是她從家中帶來的人,能和宮外的人聯絡上,所以她知道外面是個什麼形勢。
今日皇上在御書房和父親等人商議事情,蘇婉卿始終有些心神不寧。
如今百姓們已經對皇上有所怨言了,為了留下一個明君聖主的形象,皇上應該站出來承認錯誤才對。
那篇策論蘇婉卿也看了,雖然是處處都在貶低慕闕,但是寫的著實很有道理,慕闕在治國上,本身就有問題。
若是他能果敢一些,向天下人保證改正他的那些缺點,百姓對他的印象才會好轉。
當年聖祖初接觸中原文化,不也是兩眼一抹黑,什麼都不會。但是聖祖勤懇好學,不恥下問,最終成為了百姓們愛戴、朝臣們支援的一代明君。
蘇婉卿在擔心,慕闕會顧著眼前的一點道義,而不往長遠了想。
他若是能有聖祖一半的豁達,收復天下都是有望的。
可是等了許久,蘇婉卿也沒聽有什麼慕闕要認錯的訊息傳來。她的心越來越沉,連哄著二娃,都有些心不在焉。
茉莉也知道蘇婉卿是因為什麼憂愁,她近來每天都在研究元錦玉的策論,還和學識淺薄的自己講解了很多。
茉莉這才知道,那策論到底是寫的有多好,讓蘇婉卿都對元錦玉產生了惺惺相惜之感。
現在茉莉小心翼翼地勸著蘇婉卿:“娘娘,您別擔心,皇上和老爺都是明事理的人,不會任由事態這麼發展下去的。”
蘇婉卿輕輕嘆了口氣:“他若是不願意認錯,我也是能理解的,”看了一眼還放在桌上的策論,因為被蘇婉卿研讀了太多次,紙已經起了毛邊兒,“但那也說明,他治國,也不過如此了。”
蘇婉卿的擔憂,最終成了真,慕闕不光不認錯,還試圖用武力將這件事壓下去。
全城的百姓可以說都在盯著皇城的動靜,而現在慕闕這麼做,著實讓他們寒心。
有些膽小怕事的,乖乖地把門關好,過自己的日子,也不多言語了,可是有些人,他們卻不能這麼善罷甘休。
這麼壓抑著,忽然有天,就爆發了。
也不知道這些老學究是怎麼連橫到一起的,等慕闕收到訊息的時候,他們已經把這麼多天,嘔心瀝血所寫的那寫支援元錦玉的文章,散播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