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丘山到底是個什麼地方,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座由黃沙堆砌而成的小山丘。
沒有崑崙那般物產豐厚,遍地機緣;也沒有武當山那般名震天下,享譽武林;更沒有靖州黑嶺山那般因為佛門名剎而被天下熟知。
但是今天,寧小川要讓天下人再次記住鳴丘山這個地方。
大奉永熙三年四月十五日,項州鳴丘山上,千軍列陣,諸將齊聚。
這天,晴空萬里,微風帶著泥土清香拂過山上的祭壇。
寧小川靜靜的站在祭壇一旁,緊閉雙眼,一位帶著蓮花帽的中年道士看著旁邊日晷上時辰已到,便扯著嗓子喊道,“吉時已到,祭天儀式開始。”
聲音剛落,鳴丘山上便迴盪起一陣低沉肅穆的號角聲,對於項州將士而言,沉重悲鳴是他們從軍生涯的主旋律,而牛角號角無疑是最契合這種旋律的樂器。
號角響起,場上的項州軍將士各個神情莊重,以許慕梁,陳辛如,鄭廣原為首的項州軍將士齊齊脫帽,靜靜的望著眼前三米高木製祭壇上的青石方碑。
青石方碑長寬半米,高三米,由崑崙淨蝕玉精心雕刻而成。
方碑之下是一尊酷似玄武的石雕,名為贔屓,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而這贔屓則是龍之七子,喜負重,常作為碑座出現,因此民間就有了贔屓駝碑的典故。
青石方碑上刻著“聖天永禱”四字,為何祭天用這四個字,已經無從考究了,但這四個字出自道門是毫無疑問的。
根據武當的說法,當年高祖皇帝途徑武當之時,曾在武當腳下做了一夢,夢中的高祖看到了金龍銜珠直衝自己而來,而在金龍口中珠子上就刻著“聖天永禱”四字。
為此大奉無論皇室還是平民,只要是祭天,都會在石碑上刻下“聖天永禱”四字。
這故事是真是假已經沒有人關注了,有人說這是高祖皇帝用道門平衡儒家的一個手段,治國用儒法,續國則需陰陽家和道門。
伴隨著悲涼肅穆的號角聲,寧小川緩緩睜開雙眼,神色莊重的朝方碑走去,看著眼前的青石碑,他眼前彷彿看見了三十年前自己父親帶著趙錫和等將軍在此祭天的畫面。
“喝!喝!喝!”
千軍齊吼,迴音響徹雲霄。
眼前供桌上已經擺好了五穀六畜,一尊三足銅香爐靜靜的躺在供桌上,寧小川來到供桌前。
身旁的孔真玄低頭走來,躬身奉上一個華麗的木盒,寧小川接過木盒,放在香爐旁,在上千將士面前,開啟了鎖釦。
一瞬間,紫氣東來。
木盒中的赫然是東皇鍾,寧小川沒有騙王轉,他確實帶著東皇鍾來祭天了。
一瞬間的紫光過後,東皇鐘的光芒也逐漸暗淡下來,北蠻的東皇鍾出現在大奉的祭天供桌上,這無疑是對北蠻莫大的侮辱,但對大奉來說,卻是鼓舞人心的壯舉。
放好東皇鍾後,寧小川點燃銘香,插在香爐中,這是祭天的第一步。
上香結束,旁邊的牛鼻子道士大喊道,“氣化天地尊,三香敬鬼神。”
和身後的一眾鐵鎧將士不同,寧小川身著華麗的白錦綢緞,腰繫玉帶,長髮盤在腦後,氣質儒雅。
祭壇下的聶紅衣看的眼前的溫良公子,一時間有些怔怔出神……
“拜。”
寧小川沉聲大喝,場上將士齊齊單膝跪地,而他則是雙臂前伸,右掌靠在左掌之後,掌心朝內,輕輕頷首。
這是祭天第二步。
道士手握拂塵來到寧小川身邊,繞著寧小川左三圈右三圈的走,一邊走嘴裡一邊唸叨著寧延聽不懂的奇怪咒語,“冥通和太極,合道問須臾。”
“三拜天地。”寧小川大喝一聲,自己當先衝著眼前青石碑,凝神躬身,身後將士齊齊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