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它也許是不久前才從大海回到這裡。”
“它是回來產卵?跑到漢江裡嗎?”
另一個漢子不太相信的問道。
“是的,你們看那邊。”
寧玥指著大魚在地面上滑行過的痕跡說道。
一道鮮紅的血線延及在大魚的身後,那之中不時會出現幾顆西瓜大小飽滿球體,在陽光下折射出金黃色的光線。
“鱘魚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體形大、壽命長、最古老的一種魚類。鱘魚系現存的古老生物種群,起源於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素有水中“熊貓”之稱。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鯊魚是軟骨魚,軟骨魚比硬骨魚在進化地位上更早,鱘魚介於兩者之間,保留了許多軟骨魚的形態特徵,比如體型,平展的胸鰭,口下位,歪尾等等,所以看起來比較像鯊魚。”
“軟骨魚和硬骨魚有什麼不同嗎?”
“進化的年代不同,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古代魚類,並逐漸進化為原始的兩棲類,古兩棲類又進化為爬行類,某些爬行類又進化為原始的鳥類和哺乳類.所以脊椎動物進化的大致歷程是:原始魚類到原始兩棲類,再到原始爬行類,最後到原始鳥類和哺乳類。所以原始的爬行類進化成現代的原始鳥類和哺乳類,都是由魚類演化出的,而水中魚類也是由軟骨到硬骨的進化過程的,而鱘魚就是介於軟骨魚和硬骨魚之間,這上億年的過程中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上億年都沒進化,這麼現在突然一下變成這個樣子了!”
“也許越是原始的生物,得到基因突變的機會後,反倒是進化的速度會越快,基因突變完成方向選擇上也會更多,不像我們人類身體機構已經近乎是進化到了極致一樣。”
趙興華介面答道。
“它從大海中回來,就是想在這裡產卵的,這裡是它的出生地,也是它的家鄉。一般情況下鱘魚是屬於性情溫和的魚類,作為觀賞魚類,從來沒有出現過主動攻擊其他生物的情況,像今天那樣見到人類窮追不捨,說明它對我們人類有著血海深仇,它追趕我們不單單是想要進食那麼簡單。”
“剛剛我在軍營那邊看到了一些破爛的漁網,我想之前的人類可能是不小心將鱘魚的卵打撈上來,才引來了這條大鰉魚的報復。”
範遙站在一旁將看到情景說了出來。
“誰知道呢,也許是有人認出了這條是鱘魚,口饞也說不定,鱘魚的軟骨也被稱為“龍筋”,有抗癌因子和保健作用,可完全直接食用,素有“鯊魚翅,鱘魚骨”之說。只是他們沒有想到這條大鰉鱘的骨鱗會堅硬到子彈都無法打穿的程度。”
“回去後,告訴沉湖基地的高層一聲,這幾個月都不要過這裡來了,等大魚們回到海里再過來,這段漢江流域都不要行船捕魚,這裡不會只有一條大魚洄游的。”
趙興華目送著那條受傷的大鰉魚重新鑽入了水中後,向身邊的戰友們作出了最後的總結。
…………………………………………………………………………
六七千年前,黃河流域文明和長江流域文明,正是在這一流域相融交匯,中華文明由此成型。此水與中華民族,皆名為漢。是故,言及河流,中國自古有“江淮河漢”之說。《詩·小雅·大東》“維天有漢”,據說漢水之名起源於夏代,酈道元《水經注》更是以“江河淮漢”把漢江與長江、黃河、淮河並列。遲至春秋時期,漢水一直都保持著古代中國第一大水(航運)的地位。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段《詩經·漢廣》裡的名句已成為歷史上江漢合流、來水洶湧的標註。但隨著漢江上大興土木建壩,自流河變“腸梗阻”,原始生態不復存在,如不改變這種狀況,漢江或很快就會成為“旱江”。
如今,從上游黃金峽到下游興隆共計1000多公里的江段上,將被人工分隔成15段,不足百公里就有一座大壩。最密集的襄樊境內,不足50公里就將建一座壩。這對漢江本身來說,無異於被肢解,鑑於每級水壩都有幾十公里的回水區,在這些回水區內漢江將成為一個個湖泊;而非回水區的水流速度,也將大受影響,江水環境容量大為下降。這種江河寸斷的局面,在漢江支流上更加嚴重。900多座小水電站,同樣將漢江支流溝渠化、湖泊化,減弱其環境容量,已帶來諸多生態問題。
每年36月,正式鱘魚洄游產卵的季節,攔河大壩阻斷了魚類洄游的通道,不是漢江獨有的問題。因為水利建設利用的原因,據說目前全國幾乎沒有一條自然流淌的大江大河,而洄游魚類則因此面臨生存繁衍危機,且有些江河中的洄游魚類已經因此而滅絕。
上世紀70年代初長江中生活著魚類有一萬多種,80年代葛洲壩建成後,十年間長江中的魚類銳減到兩千五百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