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洋笑道:「看看那位領導親戚受了啥委屈,萬一以後有事兒求人家,還能搭個情分。」
就這樣,兩人有說有笑出了***大樓,坐進寬大的v中。
祖勝東開車,江洋坐在副駕駛。
兩人直奔湄港北區老街。
湄港老街,位於整個新特區最北邊的邊境地帶。
原本都是些古香古色的老建築,江洋當初為了保留一部分東南亞特色風情,於是便把這裡簡單打造了一下,更名為湄港老街,也叫湄港步行街。
整條街長度大約4公里左右,都是些具有東南亞特色的平房或者二層小木屋。
裡面還有兩個寺廟,有僧人供奉香火和佈施。
此時的湄港內部到處都在建設,可以參觀遊玩的地方少之又少,湄港老街離三國交界處很近,便成了不少遊客們順便參
觀的「景區」之一。
隨著國內到東南亞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儘管是早晨九點多,湄港老街已經是人滿為患。
當初湄港在成立湄港老街的時候,定下了價格低廉的房租以吸引周邊各國的商人在這裡做生意和投資。
開店鋪的居多。
短短几個月的時間,餐飲、住宿、紀念品、貨幣兌換以及各國特色的工藝品類商鋪已經是滿街都是,看起來熱鬧非凡。
遊客以歐美國家的揹包客,韓國遊客和華夏遊客為主。
在湄港老街做生意的商販們,很快在各個國家客人們的身上摸清楚了一條規律。
那就是歐美揹包客和韓國人非常的摳門,消費甚至要比當地那些貧窮的老百姓還拮据。
反而北邊那個一直被扣上「貧窮」帽子的華夏遊客,出門在外成了消費群體的中堅力量。
時間久了,導致周邊小國的商販們看到金髮碧眼的揹包客,腦子裡都會出現「窮鬼」兩個字。
而看到黑髮黃膚的華夏人時,則都會兩眼放光,似乎能在他們的臉上看到倆字:大方。
有不少泰國的商人曾給華夏遊客們起了個響亮的外號。
行走的印鈔機。
這種現象,重新整理了周邊小國對華夏人的印象,也改變了不少固有看法。
昌隆珠寶店,就是一個泰國商人在老街開的華夏店鋪。
雖說是掛羊頭賣狗肉,但是在湄港做買賣的人都知道,在湄港這片區域範圍內,不管做什麼生意,經營什麼買賣,只要是跟「華夏」倆字沾邊,那肯定是一路綠燈,後門開到拉稀的地步。
房租低,稅也低。
關鍵是會受到各個部門的照顧,進貨也比別人便宜的多。
聽說這昌隆珠寶的「昌隆」二字,就是這位泰國老闆高價請國內一個大師給起的名字,花了小萬元,妥妥是下了功夫了。
好在這位泰國老闆的功夫沒白費,自從開了這昌隆珠寶,店裡的生意簡直不是一般的昌隆。
從早上七點鐘開門那一刻,店裡的生意就沒斷過。
什麼黃金、翡翠、玉石、瑪瑙等各種材料做成的首飾,幾乎是擺滿了整個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