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有些好奇,你怎麼會和東越有聯絡?”
在傅澤啟看來,李念安不應該是東越的人啊。
他父親本就是魏國人,逃往南楚是逼不得已,一生中最大的願望就是洗刷李家的冤屈,重拾家族榮耀。
對於自己兒子的教育從來沒有放鬆過,但縱使李念安滿腹經綸,他卻不許李念安參加南楚的科舉。
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重回魏國,重振李家。
前世傅澤啟登基的時候,他父親已經病逝,李念安也參加了南楚科舉,走上仕途。
可今生不一樣,傅澤啟登基的時間早得多,按照時間推算,那時候他父親還沒死。
魏國改朝換代,前朝舊事一筆勾銷,不會再有人盯著李家的事情不放。
依照李念安父親的性格推算,怕是得知他登基的訊息之後,就會立刻趕回魏國。
李念安生在南楚,長在南楚,倒是對魏國沒有那麼深的感情。
可李念安在父親的影響之下,從來也沒想過要跟魏國為敵。
即使前世做了南楚的官,對於魏國也是秉承著友好親近的態度。
怎麼說,李念安也不應該站在魏國的對立面,幫東越做事啊。
傅澤啟心中不解,就直接問了出來。
李念安聽到陛下問他幫東越做事的原因,有些沉默。
傅澤啟倒也不催,靜靜等著。
既然已經知道了李無憂就是李念安。
那麼不管李念安開不開口,他都會讓驊騮去查事情的來龍去脈。
問他,不過是想快一步知曉原因罷了。
其實李念安沉默並不是拒絕回答,而是一時間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自從陛下成為北魏新君之後,父親便高興不已,當即就想帶著全家返回魏國。
可上路不久,母親便染上重病,不適合長途跋涉,父親只能按捺住心中焦急的情緒,悉心照料,慢慢等待。
但母親最終還是離開了他們,父親也一病不起。
原本父親的病,好好養著,並不是沒有痊癒的希望。
可魏國和楚國開戰了,他們剛好停在兩國邊境,被捲入了這場戰爭中。
開戰之後,他帶著父親四處逃往。
最終還是沒能逃過一劫。
朗州焚城,父親當時已經病入膏肓,再也沒有逃跑的力氣。
起火之後,父親覺得自己是他的累贅,以命相逼,命他獨自逃命。
可是他身為人子,有怎麼可能將父親丟下,獨自逃命呢?
母親剛剛亡故不久,他就只有父親這一個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