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散文雜拌> 飲食文化意識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飲食文化意識流 (2 / 2)

雖說這樣,但是中國地方大,人口多,歷史長,文化傳統悠久深厚。從絕對的質與量來說,我們仍是

“飲食大國”。中國烹飪聞名世界,遍佈五大洲各個角落的

“中華料理”,也算中國人對世界文化作的一份貢獻。現在人們說

“飲食文化”、

“烹飪藝術”,既是

“文化藝術”,當然像其它文藝門類一樣有階級、民族、地區之差;文野、雅俗、高低之分,也有各種流派的爭鳴,各種風格的鬥勝。

但起決定作用的基本特徵還在

“可飲宜食”。不管什麼

“文化”,首先得好吃。塑膠蘋果玻璃葡萄做得再漂亮再亂真,也只是工藝美術的傑作,不能算作飲食文化成果。

有了這個概念,我們才可以在千姿百態的飲食文化面前找出共同性,約定一些基本的、通用的規範,便於飲食文化的品評,也適於錯誤觀念的矯正。

比如,人們在誇獎食品時,總愛說

“色、香、味俱佳”。如果以

“吃字當頭”的原則來衡量,這輕重先後的次序就未必適當。一個菜要是吃著叫人噁心,不管怎麼好看如何好聞,也不能算是好菜。

近來有的飯店,菜餚質量平平,卻在雕刻、配色、擺盤花上大費功夫,我就懷疑是受了

“色香味”次序排列法的影響。這倒也罷了,更有甚者是把挖掘傳統和賣假古董混為一談,一面上菜,一面解說:“這個菜唐明皇吃過了”;

“那個湯明太祖命名”,客人感到自己像小娃娃似地被人哄著玩。說它好吃對不起良心;說不好吃,連皇上都說好,你怎麼不識貨?

有次陪日本朋友去一家飯館,桌上放了陳皮梅、玫瑰棗、幾碟壓桌小吃,服務員居然說這是戰國時期某名人的家宴傳統,那朋友衝我作了鬼臉,用日語說:“貴國在幾千年前就有陳皮梅嗎?”說完哈哈大笑。

若明確食品評議應當先比好吃,後論好看,這類笑話可能會少些。其實,飲食文化是最講實效的文化,不能靠譁眾取寵,而要看真招子。

真招子不一定非上名貴菜餚,祖傳絕技,只要普通中見出眾,一般中顯特殊就是好活兒。

記得戰爭年代,我在沂蒙山區,端午節那天恰好有任務,日夜行軍一百幾十裡,走得肚皮空空,口乾舌燥,到了宿營地,各班領到的都是煎餅、豬肉和韭菜。

別的班全吃豬肉炒韭菜就煎餅,我們班長把瘦肉和韭菜剁成餡包在煎餅裡,肥肉煉油炸成春捲似的煎餅盒兒,引起全團羨慕。

這位班長就算得是位美食家,其創造性與成就未見得比條件具備時做一碗獅子頭差。

只有平庸的廚師,沒有下等的菜餚。信否?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