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代明> 第21章 編練新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1章 編練新軍

事實上,這年頭別說是普通小戶人家,就是望族大戶或皇宮廚房,灶臺上用的鍋,一般是一到兩口鐵鍋用來炒菜,另用一口鐵釜用來煮飯。

因為釜比鍋便宜,且更耐用,容積也比鍋大得多,而鹽場煮鹽的釜還要更大一號,為圓桶狀,底下則是橢圓形,正適合安裝在爐灶上。

劉儉畫了圖紙讓夾倉鎮的鐵匠作坊打造了幾個煤球模子,找木匠也做了個蒸餾鍋蓋,當然叫釜蓋更合適,也就是密封性好一點,蓋上裝了個集中排氣鐵管。

再派人去宋友明的田莊拉來幾車煤,當天就在夾倉墩用人工打碎煤炭呈粉末狀,混上泥土用水撐拌粘稠,再用煤球模子壓成一個個煤球曬乾。另請了能砌築煤球爐灶的泥瓦匠兩個,將墩堡中伙房的灶臺都拆了,另建成煤球爐灶,先試驗燒水,效果當然不錯。

準備這些用了四天時間,劉儉早早派泥瓦匠去鹽場拆了幾座灶臺,重新砌築成適合用煤球的爐灶,安裝了鐵釜。

其間喬縣令派來了四位鹽倉大使,四位新任巡檢,這日一早,劉儉再帶著眾人一起前往鹽場,正式啟用新爐灶煎煮經過去澀去苦灰滷後的滷水。

爐灶內用耐火磚建起的是直筒式,空間相對小一點,底下有孔洞可以漏灰,一爐可裝六到九個煤球,很快被點火引燃,大鐵釜內一次可裝一桶半黃褐的滷水,蓋上木製的密封鍋蓋,不一會兒就有白色蒸氣從鐵管排出。

一釜滷水煮了一個時辰就差不多快乾了,但灶內煤球的火還很旺,一名煮鹽的灶戶甲首又添了半桶水,到中午時又煮幹了。

那位甲首還打算再加水,劉儉叫停了他,讓人將灶內未燃盡的煤球用火鉗子逐漸取出來,開啟鍋蓋一看,釜底有一層結實發黃的鹽,劉儉用鹽鏟挖出一塊裝進碗裡,待冷卻後拈起一點塞進嘴裡嚐了嚐,還是有點發苦。

“大家都來嚐嚐,看是不是比以前煮得發黑的鹽要好一點。”

“俺來試試!”灶戶甲首是老煮鹽師傅了,嚐了一撮鹽後連連點頭,笑道:“確實比以前煮的鹽好多了,以往這一釜滷水要煮大半天,現在半天都不用,可快了。”

劉儉心裡大喜,命灶戶們將幾個釜的粗鹽都取出來裝進一個大木桶內,倒熱水化開成粘液,用早已準備好的兩面毛氈中夾層有土木灰的濾篩再過濾一次,然後加一碗香料進去拌勻混合,再倒進釜內回鍋一次。

又是一個半時辰後,水分被蒸發,煮出來的半釜鹽層,僅表面有一層黃色,內部則呈月白色,離雪白還差一點,於是再回鍋一次。

當日黃昏時,第一鍋如雪花船的細砂白鹽終於煮出來了,因混了香料祛除澀味,口感更好,完全沒了苦味。以往僅是月白色的鹽就稱為“精鹽”,能賣出四分五到五分銀子一斤,這種一斤至少五分銀子了。

第一鍋試驗品弄出來了,隨後推廣讓鹽場倉大使來做,劉儉只需要控制煤球就好了,不然用木柴火力不夠,可達不到這個效果。

次日,劉儉先讓四名倉大使在濤洛鹽場主持改建爐灶,並按新條例管理灶戶收鹽,將買煤製作蜂窩煤的事,交給了宋友明的叔父宋安,可以在濤洛鎮那邊另找地方做工坊。

劉儉則帶著四名原驛站鋪兵小旗到巡檢司,新任夾倉鎮巡檢叫周志和,三十多歲,原是傅疃馬驛的驛卒小旗,弓馬嫻熟,經常來往莒州萊州各地,熟知地理人情,讓他做巡檢,劉儉都覺得有些屈才。

副巡檢名叫王宜,原是驛站護衛弓手,二十多歲,比較年輕,兩人都沒有緝盜維持治安的經驗,所以喬德本調了縣衙四名馬快、四名步快給兩人做副手,這班底基本有了。

另兩名將派往信陽鎮的巡檢也是一般配置,先在這邊協助周志和兩人裁整巡丁,要等劉儉得空了再送他們去上任。

原本夾倉鎮的巡丁都是青皮無賴子,約有三四十人,劉儉下令將這些人全部勾籍剔除,另從屯丁中抽選了五十六人補籍巡丁,也就是一個總旗的編制。國朝巡丁編制,一般是沒有定製的,少的幾十,多的有一兩百人。

縣城這邊鬧出如此大的動靜,終是引起了安東衛、莒州州衙的不安,兩邊都派了人來走訪調查,但都被喬德本和劉儉應付了回去。

只是正式千戶的誥身敕命遲遲沒發下來,讓劉儉也沒辦法放開手腳組建千戶所擴軍,待夾倉鎮巡檢司漸漸理順步上正軌,劉儉帶著一個百戶隊趕著幾車煤球,讓兩名倉大使、兩名巡檢隨行往信陽鎮,將那邊一攤子接手。

巡檢司接手比較快,但鹽場就相對複雜,這番整改至少需要一個月才能全面完成,然後賣鹽還得靠本地七家鹽商。

夾倉鎮到信陽鎮有上百里路,往來不太方便,劉儉在信陽鎮巡檢司待了六七天,初步將鹽場接管,到五月初三才返回,而申一斛也終於回了夾倉墩,帶回一萬三千兩銀子,兩百匹戰馬。

手上掌管著兩處鹽場,以及大批財貨,劉儉不得不加快擴軍,先拉起一個滿編千戶隊是當務之急,但方斯谷、安尼、魯未略三人在軍營待了一段時間,建議推行募兵制編練新軍。

因為衛所軍的編制相定固定呆板,適合冷兵器時代,有點跟不上節奏。可劉儉又是衛所千戶,行募兵制有點混亂,又不合法度,這不太好辦。

經過上次剿滅安知義打的爛仗,劉儉痛定思痛,終於也想到了一些辦法,那就是將衛所墩堡視為屯堡,衛所兵以後逐步恢復軍籍,設為屯兵,作戰時作為輔兵,而正軍則用募兵編制,暫時仍披著千戶所的外衣。

於是劉儉派出士兵到各墩堡通告,以入籍夾倉鎮千戶所,每人給一兩銀子為安家費的優厚條件,再次開始募兵。而現有的五個百戶隊,丁亙帶了一隊去濟南未歸,剩四個百戶隊。

自劉儉二月納級為百戶以來,新組建的百戶隊一直在訓練,農忙時節也沒遣散回家,軍士們卻都往家裡捎帶了銀子,周邊軍戶們早就看在眼裡。

募兵的訊息一傳出,各墩各所的軍餘子弟們聞風而動,結果幾天下來就入籍了一千六百多人,差不多有兩個千戶隊了,劉儉趕緊叫停,並同時按隊、旗、局、司、部、營的編制重編。

考慮到軍官們素質跟不上,劉儉設立了教導營,自任教官,以方斯谷、安尼為副教官,暫時將新兵與四個百戶隊編為十六個局,每局一百三十人,軍服武器都下發到位,只等訓練得差不多了再升級建制。

這一攤事辦下來,方斯谷和安尼終於有事可做,高興地上任了,可魯未略卻有些不開心,他擅長鑄槍造炮,目前士兵們用虎蹲炮,訓練輕型炮兵的事,方斯谷和安尼完全能勝任,於是魯未略便天天嘀咕,問什麼時候能建軍械局。

要鑄槍造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燒銀子事小,煤鐵都能弄到,但上哪去找熟練的工匠。經再三考慮,劉儉決定先在夾倉鎮建個軍械修理所,給魯未略找點事做,另將夾倉鎮袁氏大宅修整一下,將濤洛鎮軍武庫搬了過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