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記者就不要了,他們都很油滑。寫的文章沒有,你寫的稜角多。雖然有一些爭議,但是很切中人們的心理。這篇文章不是已經上了熱搜了嗎?系列報道的文章,我看關注的人也很多。報紙很長時間都沒有,賣的這麼好啦。只要有人關注,你就把系列報道做下去。網上的質疑,也要注意。一定要實事求是。可以寫帶有引導性,但是不能夠捏造事實。這才是我們的大忌。”
嚴小川點了點頭說,“那我聽您的。”
“聽你自己內心的。寫文章是幹嘛的?需要讓人看的,沒有人關注的問題。你寫他幹什麼呢?有人關注了,就不要讓人抓到把柄。首先是要有依據,有來源。如果依據和來源都錯了,那麼就是知情人的問題。而不是我們媒體的問題。你就做系列報道,不要太深入。就是要抓住大家關心的問題做,找一個機會,再進行深入報道。” 馮主編給他出謀劃策。
聽話聽音,馮主編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抓準這個爆料人,無論他怎麼滿嘴跑火車,只要是把他的名字寫在文章裡,他就是一個最大的背鍋者。與事實相符,說明事實本來就是那樣,與事實有距離。也是爆料人自己的道德問題。
嚴曉川把這件事兒想明白了。嚴曉川在馮主編面前,也確實顯得太嫩了一點兒。這樣一個資深記者出身的主編,對這個問題看的很透。但是作為早報的主編,他最關心的,當然是早報的銷量。銷量越大,廣告拉的就越好。編輯部的日子也就好過了。看起來,主編是需要這樣被關注的文章的。
嚴小川小心翼翼的問,“什麼時間做深入的報道呢?”
馮主編笑著說,“著什麼急呀?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嚴小川剛要離開,就被馮主編叫住了。
“主編,您還有什麼事情嗎?” 嚴曉川畢恭畢敬的問。
馮主編並沒有說話,而是用自己的嘴又努了努。
嚴小川看到了,放在主編桌子上,自己的檢討書。他趕緊的哈下腰,把檢討書從桌子上拿起來,放進自己的口袋。然後就大搖大擺的,從主編的辦公室裡出來了。
嚴小川第一時間給曹立明打了個電話。主要是問曹立明和方大美之間,兩個人關係親近的程度和一些細節小事兒。
也想穿,用最快的速度又在早,報上發了一篇報道。文章的題目是《小網紅和文科狀元》,文章重點寫,曹立明和文科狀元方大美兩個人是從小一起長到大,雖然一個是男孩子,另外是一個女孩子,但是兩個發小,卻是難得的好朋友。
其實嚴曉川這篇文章意外之音就是,爆料人曹立明,與文科狀元方大美兩個人親密無間,所爆料的事情是可信的。也就是給自己第一篇報道提供佐證,增加報道的真實性。這種暗示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其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這篇文章,又被網路上炒的沸沸揚揚。
但是那些網路,大威提出的批評文章,卻沒有在方大美和曹立明的關係上去追問什麼?也並不懷疑他們之間的關係。而仍然是對實習記者早報的立場,以及新聞道德問題,持續的批評。甚至點了實習記者嚴曉川的名字。
看到嚴小川的文章,在網上有了熱度。當天和他一起採訪的眾多媒體的記者,也開始來蹭熱度了。有的人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曹立明的答記者問。有的人為了提供可信性,竟然把曹立明和嚴小川對話的錄音放在了網上。
攝影記者也不甘落後,把各種角度拍攝的嚴小川採訪曹立明的照片,紛紛都發到了網上。有的配發了文字,有的提出了問題。最醒目的衣服照片就是,曹立明在那裡口若懸河,嚴小川在那裡低頭記著筆記。旁邊用巨大的問號,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一次未加核實的採訪,一個抓眼球的標題。”
當天晚上,某大威深夜發文,蹭著這件事兒的熱度,犀利的提出記者的新聞道德問題。一時間,風雨欲來風滿樓,各種公眾號,評論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