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艘三級火箭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收回來,第二艘火箭已經準備點火發射了。
看似忙碌,卻井然有序。
工作人員像是賽車場上的後勤人員,他們在得到命令後,第一時間衝向發射場,進行發射前最後的檢測。
等到智慧電子音提示後,他們又有序的坐上電車快速駛離。
很多地方都有改進之處,不止觀看的人心裡有創意,發射場外也有天神的人在記錄各種需要改進的地方。
比如發射場內可以建立一座安全屋,地面、地下都行,這樣檢測人員就不用來回乘車撤離了。
再比如,火箭維修地方可以放在地下,那樣的話,回收成功後,火箭就像坐電梯一樣,直接送到地下,等再出來時,已經是一艘嶄新的火箭了。
回收平臺也可以建的大一些,現在發射成功率高了,可以在不同方向多建幾個機械臂,那樣如果任務多了,也可以高效回收……
每一回的發射都會總結經驗教訓,不需要漫長的會議來商討,這些東西會上交上去,經過整理與分析後,再將可改進的問題拿出來研究。
就是這種態度,才讓天神在一次次失敗中快速成長。
要是讓其他國家來完成這些,時間線都不知道要延長多少年呢,就這麼一套成熟的體系,起碼也要十年以上!
最關鍵的是,還要肯燒錢!
這就是公司與國家的區別,也是有話語權的老闆與合資公司的差異。
陳辰說投資萬億,那真的砸萬億資金!他說開始燒錢,不要怕摔火箭,那可是真的像發射導彈一樣,一顆一個響兒!
這種獨裁行為好壞參半,但現在對天神是最好的。
尤其是後面的諸多計劃,萬億僅僅只是研發個火箭回收技術嗎?同步研究的還有空間站和太空基地,剩下的錢用不了多久就開啟登陸月球計劃與月球基地計劃。
做完這些,萬億就沒了,想要火星登入、火星基地、火星外太空基地,還需要一大筆錢!
少說都要五千億以上,可,陳辰會在乎嗎?
他有專業的團隊在後方利用科研成果賺取資金,他可以透過合作來回血,未來他更是可以透過採集的能源礦產徹底擺脫資金的桎梏。
他的發展模式清晰明瞭,可想要複製,不是他瞧不起誰,就是一個國家都休想做到!
投資不是每個人都能投的,成功的人鳳毛麟角,傾家蕩產的多不勝數!
等到最後一艘三級火箭回收後,指揮中心響起了經久不衰的掌聲。
不過大家的目光還是牢牢的緊盯顯示屏。
那裡有同步傳回來的影片,還有由簡單動畫形成的流程示意圖。
每個單元都有著不同的速度,最後它們都會慢慢匯聚在一起,進行最難火箭對接!
別的國家對接是兩個小通道對接,而天神則不同,一個單元會順著長條槽形卡扣,憑藉精準的角度和火箭的推動力,讓兩個單元完美銜接在一起!
而後兩個單元外壁會自動變形,使得邊緣縫隙完美結合。
然後就是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的加入。
五個單元結合後,會形成一個大型的空間,除了組成空間站雛形外,五個單元內還攜帶著空間站內必備的裝置和生活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