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患難見真情,國與國之間如是。
本來大周和大陳聯姻,蘇玉轍遍請諸國,前來朝賀的各國使節都已抵達大周皇城,各懷心思等著參加婚慶盛典。
因蝗災來得突然,又伴以數以萬計的災民湧入,大周皇城一時天昏地暗危在旦夕。
大喜之前天降橫禍,各國使節的反應千差萬別。
有的生怕殃及性命,帶著賀禮連夜返回;有的隔岸觀火,以靜制動;有的居心叵測,散佈謠言,煽風點火……
訊息像風一樣傳播出去,大周災情震驚九州四海。
大周此次難以善了,不亡國也會元氣大傷,從此水深火熱,國勢日益衰微。
這幾乎是可以一眼預見的未來。
因為蝗災猛於虎,其危害遠大過旱澇之災。
蝗群過境,寸草不留,赤地千里,顆粒無收,然後連年饑荒將引發瘟疫和戰亂,對弱小的國家無異於滅頂之災。
雖然大周算不上弱小,但也不算非常強盛,遭此橫禍,內憂外患接踵而至,萬難保全。
何況再加上流民四起,齊聚皇城,雙災併發,大陳想不傷筋動骨,簡直是難於上青天。
各國皇室幸災樂禍者、冷眼旁觀者,更有厲兵秣馬趁火打劫者,不一而足。
短短几天內,天下政局風波詭譎。
諸國之中,除大陳外,只有西晉、東魏、西楚三國緊急支援,並分別派出人馬護送救災物資趕往大陳。
其中,西晉太子司馬熙容親自掛帥;東魏由二皇子魏司哲率領親兵五千人馬護送;西楚由護國女將軍賀梅率隊。
有意思的是,這邊三國雪中送炭,那邊三國落井下石。
這三國怕別國捷足先登,竟然爭先恐後地大張旗鼓重兵壓境!
這三國分別是北齊、西周、南越,倉促起兵,卻都信心滿滿……
可是,意外總是來得太突然。
就像突發蝗災一樣,天降神蹟於大周,四天之內,聲勢浩大的天災戛然而止!
雖說大周遭遇蝗災農桑受損,可由於抗災及時得力,損失並沒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又有大陳全力支援供給,根本沒有傷到筋骨。
更匪夷所思的是,數以萬計的流民竟然安定團結,對朝廷唯命是從。
壯丁大都收編入伍,軍部規模得以擴充;婦孺老幼各安其事,老有所養,少有所撫。
大周竟因禍得福,國泰民安勝似從前。
這簡直沒了天理了。
北齊、西周、南越尷尬了。
強將如雲,雄兵百萬,蘇玉轍臨危不懼,揚言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
此話說得底氣十足,霸道兇狠。
三國大軍興師動眾行至半路,聽聞此言,多有忌憚,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沒辦法,此三國各懷鬼胎精簡人馬,自圓其說是前來道賀,並無不仁之心。
可惜,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都落得個自討沒趣、勞財傷軍、聲名狼藉的下場。
與此相反,西晉、東魏、西楚博得仁義之邦的美名,各國使臣對司馬熙容、魏司哲、賀梅多有親近。
蘇玉轍和陳雲凰大婚在即,喜慶的氣氛將災情遺留的慘淡愁雲盡數衝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