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鄧文明的細細講述,崇禎對此次作戰的具體情況也有了更多的瞭解。
因為之前擊退闖軍之後,新軍就在闖軍之中留下了特別多的內應,所以在情報方面,闖軍對於新軍來說,從一開始就是完全透明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本身,作戰就已經是相當不公平的狀況,除非闖軍直接堂堂正正之勢,橫壓平推,否則,一切有設計的計劃都將失敗或者部分失敗。
而在實際的兵力上,闖軍的人數雖然比鄧文明旗下的將士更多,但是畢竟精銳程度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在實際的作戰能力上,闖軍的硬實力也要略遜於新軍。
這,就為新軍制定其他的作戰計劃留下了空間。
因為,無論實現怎麼樣地作戰目的,無論想要達到什麼樣的作戰效果,想要足夠的主動,可控的範圍大,首先的前提都是能夠在實力上戰勝對方。
如果本身的硬實力比對方更弱,那麼勢必帶來的一個結果,便是無法完全隨自己的心意來實現目標,而必須將對勝局亦或者對傷亡納入最重要的考量。
講完這些之後,鄧文明便講起了太祖從京城中傳出的要求。
那就是,在作戰勝利的前提下,儘可能控制我方打入敵軍內部的人手升遷。
這樣一來,整體的作戰思路其實就出來了,那即是:透過整體大勝,區域性敗退的情況,來達成戰局。
以這樣的戰略目標為指導思想,最合適的辦法,便是引導敵軍分散成零散的隊伍,然後針對不同的零散隊伍,予以不同的進攻烈度。
這樣一來,需要堅決消滅的,那就派遣大量的隊伍,進行飽和式進攻,直接將對方幹掉或者擊潰。
此次作戰中,俘虜的這麼多闖軍,大半都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得到的。
需要控制升遷的隊伍,則對其進行引導式作戰,也就是派隊伍與這樣的闖軍作戰,但是將隊伍的數量控制在對方能夠與之抗衡的程度,並且在作戰之後,透過安排己方士卒敗退的方式,來讓對方得到擊退戰功。
當然,擊退但是卻沒有多少擊殺的話,並不算多大戰績。
但是,鄧文明肯定不能透過犧牲新軍將士的方式,來給闖軍中的內應送戰績,於是,他便設計出了“拯救友軍”的軍功策略。
所有設定之內應該得到好處的闖軍內應,在擊退新軍將士的進攻之後,平均最多三次,就能夠拯救一直闖軍隊伍。
被拯救的闖軍隊伍,都將會是新軍這邊早就計劃好的隊伍,要麼是所在隊伍的最高品級比內應更低;要麼是直接將更大的隊伍擊潰,相應將領擊殺或者俘虜之後,由闖軍內應“正好趕到”,然後拯救大量遊離的零散部隊。
這樣一來,就算沒有帶回多少新軍的首級,闖軍內應能夠拯救這麼多的其他隊伍,也完全稱得上很大功績。
而且,有著救下這麼多友軍的證據,那麼報上去自稱殺了百個新軍將士,但是沒來得及搜刮就被新出現的新軍將士將屍首收回,也是完全能夠被理解的。
這樣一來,新軍將士哪怕不安排人去送死,闖軍內應也一樣能夠“拿到人頭”。
畢竟,功勞本身從來就不在實際的戰場上,而是在朝堂的封賞之中。
至於具體如何執行,如何控制,如何分析敵軍實際所在的地方與當前兵力,這就是更加複雜而繁瑣的內容了。
這一塊,哪怕是已經學習過很多兵書,而且實際參戰多次的崇禎,聽著也感覺分外複雜。
別說學習,就算是聽懂這次的實際具體操作,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不過,崇禎本身其實現在也已經對作戰這件事情沒抱有那麼大的興趣了。
以前那麼用心學習,那麼冥思苦學,完全是因為當時的崇禎只能依靠自己,一旦當時的他不能立起來,那麼整個局勢就會直接陷入死局。
現在的他北有徐允禎徐將軍,南有鄧文明鄧將軍,居中還有唐通唐將軍作為鎮守,整個將領這一塊完全充足,他這個皇帝,也幾乎不會再有指揮作戰的時候了。
當然,雖然不能完全聽懂,但是至少在這個過程之中,崇禎已經明白了鄧文明到底有多麼厲害。
能夠這樣碾壓式戰勝闖軍的大將,崇禎以後對於南邊的戰場也就徹底放心了。
第一百七十四章
點選下載本站APP,海量,免費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