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收到的通知,只是預選報名,相對都還簡單,畢竟衡量起來也容易。
別的不好評判,但是誰家畝產高會耕種,誰家災年不遭災照樣有收成等等事項,不用崇禎去刻意提及,一輩子盯在土地之中的農民稍稍注意都會記得。
需要崇禎專程派人去細細評判的,是產量都高抗災都強的老農裡,哪一些的本事更強罷了。
歸根到底,都是些清晰明瞭,很好評判的東西。
但是農具這一塊,就不這麼簡單了。
崇禎所求,不是神兵利器級別的鋤頭,而是希望得到成本與效果綜合來看最為合適的農具。
如此一來,成本、打造工藝、構型等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當然,因為現在的崇禎抄家抄得太快樂,官員吏員不知道查抄了多少,以至於國庫都滿了不知道多少倉庫,所以錢財這一塊能夠更放得開一些,成本稍高效果更好也能接受。
故此,斟酌之下,崇禎對工匠們所下的旨意更加詳細。
但是,就算如此,工匠門的疑問卻仍然不少,而因為大半的問題都是鑄造等專業相關,前去傳達命令的吏員完全解釋不清。
農令的政令傳達下去,傳上來是一堆一堆的報名表,而這針對農具的政令傳達下去,傳上來的卻是一堆問題。
經過錦衣衛的整理,這些問題也不過是相同的合併,但是傳到崇禎案上,仍然有不少問題都相當專業,涉及行業相關。
崇禎拿到手上,左右翻看,前後對照,還找來了不少可能相關的政令,但是,那些專業的問題,他仍然不知如何理解。
簡而言之,技術含量太高,崇禎看不懂。
揉揉眉心,崇禎衝著內侍下令道:
“錦衣衛中,可有以前是鐵匠木匠的?調派些人手過來,給朕講講這些到底在問什麼。”
換做過往朝廷的官吏,遇到這樣的情況多半也就權當沒看到,直接放任不管,但是崇禎對此當然不會就這麼糊弄。
崇禎知道,他自己只是個當皇帝的,甚至皇帝都沒當好,以至於之前落得那般下場,故而不懂這些東西很正常。
事實上,親自下旨斷絕大明之後,崇禎放棄了過往做聖君做明君的念頭,對自己的認知也變得更加客觀。
看起來,他罷黜所有官員,吏員也大批次刪減,似乎是管不好人就乾脆不管,但是實際上新政之中崇禎的所作所為,分明就是知人善用的典例。
正如自己不會的農事專門找農令來教導萬民,崇禎對自己不懂的匠事問題也不會不懂裝懂,不會,那就用會的人來做來解釋!
未久,便有錦衣衛裝扮的幾人匆匆趕來,正是崇禎需要的人手。
“來,你等為朕講講,這些問題到底是什麼意思,重不重要。”
“是,陛下!”
......
隨著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被錦衣衛細緻講解為了具體的內容,一個個製造鑄造相關的知識點被作為理解的前提傳入崇禎耳中,崇禎雖然仍然有些迷糊,但是多少了解了這些問題到底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