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崇禎總感覺這樣的想法肯定有問題,畢竟如果朝廷真的不需要,那麼之前的那麼多代,那麼多個朝代與皇帝,為什麼會全都意識不到?
但是,就現在細細思量,卻又感覺,貌似這個想法又沒什麼問題。
而且,一縣之地,可以置侯,但是縣中的官吏,也不過縣令縣尉、縣丞教諭四人而已。
四個官員管理一整個縣城,而且縣令還大多閒散,縣丞不乏昏庸,畢竟表現好的幾次考評下來早已升官。
而縣尉與教諭都是主管一個方向,並不把控全域性,這般看來,一縣之地,可能官員當真只需要那麼一兩人就可以勉強管轄。
這般看來,至少若只是一縣之地,那麼一個人是完全管控好的。
而數縣之地,若是有新軍將士將需要處理的事務及時傳輸,崇禎也同樣可以在一地管控數縣!
而若是不將目光放到如此基礎的層面,只管轄大城,那當下的這些城池,他似乎當真可以靠著原本的吏員以及新軍的傳遞來管控好。
思索到此,崇禎的心中又是忐忑又是激動。
如果這個方法當真可以,那,似乎革新這件事從這點上就可以有很大改觀?
一念及此,崇禎便將自己的想法與太祖說明。
自己近二十年守成之主可能朝政經驗不夠豐富,但是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餘年,而且還一手開國建立大明朝政,對可行性的把握肯定更深。
若是太祖覺得此法可以一試,那麼崇禎便準備先按這個辦法試上一試了!
朱元璋原本以為崇禎只會先從以前的朝廷組成開始,然後慢慢嘗試改革鼎新,聽到崇禎這個可以說是完全顛覆過往經驗的操作,他也當真被唬的一愣。
然後,皺著眉,思慮起了此法的可行性。
說實話,也就當真是崇禎這樣滿朝文武都已經死的死,被殺的被殺,而又偏偏佔據一片土地無人治理的資深皇帝,才能想出這樣的創新操作。
若是官員還在,那麼絕對避免不了讓官員直接上手,這樣一來,自然沒有這套方法出世的可能。
而若是李自成等從沒當過皇帝,沒有處理過朝政,那麼哪怕當下只佔一隅之地,它們靠自身也沒辦法處理,只能趕緊想辦法提拔或者抓些官吏或者讀書人頂上。
偏偏崇禎自身處理朝政二十年,對於行政治民都相當清楚,這樣一來,這個方法當真有了施行的可能性了。
要知道,明朝皇帝若是偷懶不理朝政,那麼二十年不上朝,甚至一直荒淫無道,也完全混得過去。
但是要是願意管理,那當真是事無鉅細,都可以插手。
各種朝中事務,奏摺內容,皇帝都可以批改給出意見,可以說要忙是真的可以很忙。
當年的朱元璋時期,皇帝直接是六部、五個都督府以及一百多名監察御史的唯一協調人,整個朝廷的事情,他是當真都安排的。
這麼多年曆練下來,崇禎的政治情商天然不太夠,但是執政的能力隨著二十年如一日每日早朝加上批改奏摺,當真算得上是爐火純青。
轉化為這一地主官,最多也就是需要適應適應,能力上不會有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