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要保證政權的平穩交接。】
這倒是。
——眾人對此都是贊同的。
“穩定大過一切。”
“古代的皇帝晚年或多或少都會變得昏庸,其實不是他們昏庸了,而是擔心動作太大,江山動蕩。”
“想搞大動作之前都得先想想,自己活著的時候能不能把事情辦完,不能給子孫留下一個爛攤子啊!”
“但我覺得,正是他們這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才會讓局面更敗壞啊!”
“……”
【盡管不太嚴謹嘛,不過從這裡,我們還是大致可以得出一個推斷,老朱在下達那些命令的時候,他是有自信能把事情辦好的,認為自己的身體能堅持住。】
【打個比方就是——】
【假如朱元璋只剩下幾天時間了,他哪怕意識到了朱允炆是個繡花枕頭,也不會冒險廢了他,因為那樣只會讓局面更糟糕,相反,他只會去處理朱允炆身邊的人,盡可能地給他鋪路。】
【唯有在朱元璋認為自己的時間還足夠的情況下,才會産生廢了朱允炆,改立朱棣的念頭。】
【老朱認為自己能堅持到將事情辦完,但事實卻偏偏就是他沒過多久就駕崩了,由此可見,中間應該是發生了“意外”。】
眾人聞言皺眉。
“這,也不一定吧?”
“感覺up主的推斷有點想當然了。”
“確實不嚴謹。”
“朱元璋就不能是得了急症嗎?!”
“我覺得,up主你有證據還是上證據吧,光憑臆測是說服不了大家的。”
“同上。”
“……”
巧了!
孫昊也是這麼想的。
【當然了,以上這些,都只是推測,想還原真相還是得看證據。】
【在完成了一系列軍事調動,讓朱棣的權利急速膨脹後,閏五月,太祖實錄記載,“遣中使持符,召今上還京”,朱元璋派遣使者去召見朱棣了。】【1】
【然而,事情就是這麼寸,還沒等到朱棣回來,朱元璋就先暴斃了。】
【但朱元璋暴斃前後發生的事情,卻很有意思。】
來了!
終於要說到朱元璋的死因了!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而孫昊也沒讓大家失望——
【太祖實錄,太宗實錄,國榷,對這段時間的記載都不一樣。】
【太祖實錄當中的說法是這樣的,“乙酉,上崩於西宮,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漸劇,乃焚香祝天,曰壽年久近,國祚短長,子孫賢否,惟簡在帝心,為生民福,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言不及他聞,雨降,喜形於色,遂崩,壽七十一,遺命喪葬儀物一以儉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無所改,天下臣民出臨三日皆釋服,無妨嫁娶”。】【2】
【太宗實錄當中的記載則是,“太祖不豫,遣中宮召,上已至淮安,太孫與齊泰等謀詐,令人齎敕符,令上歸國,及太祖太漸,問左右燕王來未,凡三問無敢對者,乙酉,太祖崩是夜,即斂七日而葬,皇太孫遂矯詔嗣位”。】【3】
【等著到了國榷,又變成了“乙酉,太祖高皇帝遺詔皇太孫嗣皇帝位。辛卯,皇太孫即皇帝位,……燕王入臨,將至淮安,兵部左侍郎齊泰言於上,急敕還”。】【4】
【這裡面大家可以明顯看出來,朱棣抵達淮安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這麼明顯的差別,大家當然也都看出來了。
可眾人卻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