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月,他們探查清楚了從永寧到東治的所有暗礁和海島,這還是之前已經初步瞭解了附近一些海島的位置,才能夠這麼快的探查清楚這一條航路。
然而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從永寧到東治,這條海路上的情況,已經全部清楚,這意味著劉備的軍隊,可以從東萊沿海出發,一直到達建安郡的最南端。
那裡距離交州,只有一步之遙。
之前劉備的海船,已經可以從東萊到會稽沿海,那裡的海域情況都已經摸索清楚了,而現在,則是摸索清楚了接下來這一段海路。
當海圖繪製好之後,後來的人,就可以避開那些暗礁,在那些有淡水的島上取得一些補給,同時也有個落腳的地方。
當然,王易也清楚,以現在的航海技術,最多也就是在近海航行,最多也就
是發現夷州--也就是後來的臺灣,孫策他們要出海的話,無非就是朝著東南亞方向而去,一路沿海,尋找落腳點,然後逐步的探索東南亞的情況。
或者往北而去,從三韓那裡出發,然後發現日本……
在具備更出色的遠航能力之前,大漢的航海,最多也就是這樣的水準罷了。
畢竟現在的海船,還是靠人力驅動的,就算可以用指南針來尋找方向,可是在獲得蒸汽動力之前,人類想要橫跨整個大海,依舊只是一種奢望。
到達東安之後,王易率軍休整了幾天的時間,人在海上飄久了,就容易缺乏維生素而引起敗血症,雖然每次出發的時候蔬菜都帶了不少,還帶了許多大豆發芽,可是有機會上岸,還是要多上岸的。
除此之外,劉曄設計的大黃安裝上海船的設計圖,也終於送來了。
之前看海船的時候,王易就覺得差了點什麼,本來他想著要把投石車裝上海船的,萬一碰到敵人的話也可以遠距離打擊,不過和劉曄討論了之後,就立即被精通工藝的劉曄給否決了,海上波浪起伏,船隻也是不斷起伏的,投石車本身精度就非常之讓人一言難盡,在平地上都很難打準,就別說是在船上了。
不過傳統在雄城牆頭上使用的強弩大黃,倒是很適合在海船上使用,只要把弩箭改造成搭鉤那樣的箭頭的話,撞上對方的船體,就能撞個大洞,然後用絞盤把搭鉤拉回來,就能撕裂對方的船體!
而這樣的大黃弩,哪怕是在江面上作戰,用來對付對方的樓船,也是很有用的。
聽了劉曄的說法之後,王易擊節叫好,這確實能夠讓海船以及樓船具備遠距離殺傷力,而且也能夠改變未來水戰的方式。
這種超越現有作戰方式的東西,王易是非常感興趣的,因為這可以讓他的部隊在最開始接觸的時候,佔很大的便宜。
現在水戰用樓船的其實很少,畢竟不是每次水戰都在長江這種寬闊的江面上,的是在比較狹小的地方進行,所以朦裡走舸鬥艦這種中小型船隻才是主流,而作戰方式也比較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