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8章我不是嚇你

在東海,在下邳,在汝南,在淮南,王易推行的,實際上都是動搖大族根基的做法--高產糧食,能夠讓自耕農更好的保持自主,簡化字推行,能夠讓文化在基層傳播開來,當簡化字真正推廣開來之後,王易開準備進行農學的基礎知識推廣,以及妨害防災經驗的推廣,儘量的增強自耕農避免風險的能力。

在封建社會里,自耕農,其實才是整個國家穩定的最大根基。

自耕農是一個國家稅賦的最大來源,也是一個國家兵源的最大來源,還是一個國家徭役的最大來源,可以說,幾乎就是一個國家的命脈--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整個國家的統治,都是建立在對這些自耕農的剩餘價值的剝削上的。

所謂的盛世,就是自耕農足夠多,國家在有著足夠兵源稅賦的同時,絕大多數的人民還能夠活下去,這就是盛世了!

而末世的到來,就是因為土地的產出,不足以養活這麼多的人,人民失去生活的來源,就會流離失所,反過來更大的破壞生產,讓的人活不下去——旦出現了這種局面,那就只能是亂世的來臨。

混戰,殺戮,死掉足夠多的人,剩下的人有著足夠多的土地可以養活自己,然後就穩定下來了,開始了所謂新的盛世。

封建時代的歷史,就是這麼一代代的下來的。

增強自耕農自保的能力,就減少了統治階層掠奪財富的可能性,然而卻能夠讓社會的根基變得更長遠。

當然隨著人口的膨脹,土地總歸是不夠的,而且在土地流轉的情況下,土地也總是會朝著某一部分人集中的,那麼高產的作物,以及對外不斷地擴張,讓財富並不僅僅集中在土地上,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

用最時髦的話來說,不擴充套件,就只能內巻。

內巻的後果,不是死很多人,空出來空間讓其他人活得更好,就是大家一起過得苦一點,來熬過這段時光。

有士族,王易的這些策略,就很難推行下去,會有各種的阻礙,甚至是層出不窮的刺殺手段,來阻止這些政策的實行。

現在的江南,絕對不會像王易之前推行過這些政策的地方那麼好說話。

所以孫策可以在前面,把整個江南犁一遍,讓江南乾淨一些,王易才正好做事。

更何況王易也很欣賞孫策,更不希望這樣的一個英雄,死得無聲無息。

重新坐下來之後,氣氛就好了很多。

王易可以要孫策的性命,卻沒有暗算孫策,不得不說,這一手玩得相當地漂最。

孫策毫無疑問是個英雄,英雄雖然往往會死於小人之手,可是卻會更加的對同樣的英雄,惺惺相惜。

“我父節制徐荊揚三州,所以整個揚州,我父是一定會拿下來的。現在淮南已經在我們的掌握之下,前日,我父揮軍過江,拿下了石頭城,也拿下了在江南至關重要的一個落腳點。伯符你覺得,以會稽一郡之地,再加上半個吳郡和半個丹陽,就有能力阻擋我軍的鐵蹄嗎?長江天險,我們已經共有。現在我軍正在淮南練兵,不是嚇你們,到時候從石頭城往下推的,就是至少十萬大軍!”

王易的話讓孫策和董襲都有些默然,十萬大軍--王易說的,當然不是包括民夫之類的十萬大軍,而是十萬實打實的精兵!這是什麼概念?

孫策麾下現在,能算得上是戰兵的,也不過就是不到五萬人罷了。

甚至整個江南聯手,包括廬江的劉勳、吳郡的許貢嚴白虎、丹陽的雷薄陳蘭,再加上豫章的劉繇,這些人就算把所有的戰兵湊在一起,有沒有十萬人,都是個問題。

而王易顯然也不是虛言恐嚇,劉備在徐州的時候,手裡就有四五萬兵馬,擊破張勳喬蕤,收編了一萬多人,王易在汝南用一年的時間練了兩萬黃巾精銳出來,壽春之戰,收編袁術六萬人馬,加上拿下合肥,收拾整個壽春的豪強,又得了差不多兩萬人,這些加起來,就是十六七萬實打實的戰兵了。

要知道劉備父子招降納叛,也不是撿到籃子裡都是菜,什麼都要的,他們選拔人馬都是經過篩選的,老弱者去屯田,精壯才為兵,這十六七萬,都是可以作戰的,如果算上虛數的話,在東海、廣陵、淮南這些屯田的兵,加起來有不下三十萬大軍了!

當然這個數字其實也並不是多可怕,曹操招降的青州黃巾,一次就有不下三十萬,其中不到十萬人成了曹操的手下,也是他的部下主要組成部分青州兵,其他人都在屯田。

而且劉備的情況和曹操一樣,地盤不小,所以兵馬雖然多,也要駐紮各地。

可是就算駐紮各地,王易說到時候能率十萬大軍南下江南,這還真不是虛言。

周瑜和孫策都是知兵的人,隨便在心裡算一下,就知道王易並沒有嚇他們,反而是保守的說法。

可是孫策這樣的英雄,又怎麼會被幾句話,而動搖心智呢?

“我才下江南的時候,手裡不過千餘人!而現在不過一年,就已經有了五萬能征慣戰的人馬!更何況在江南之地作戰,與在北地作戰,完全不同,少使君不管有多少人馬,孫策都在這裡接著,我孫家在江南,不管面對誰,都有一戰之力!”孫策豪邁的道。

“好,好豪氣,當浮一大白!不愧是江東小霸王!子敬先生,此時此刻,豈能無酒?”王易笑道。

魯肅長笑一聲,親自去取了一罈酒來,七人就在庭院之中,一人飲了一碗。

“江南,我父子是一定要取的,到時候如果是我父鎮守徐州淮南,那麼下江南的,就會是王易了!伯符兄,我斗膽在這裡說一句,如果我能夠擊敗伯符兄,伯符兄是否願意在我帳下為將?當年文臺將軍在虎牢關下的英姿,我父一直都對我說起。伯符兄兩代勇烈之人,為國又有大功,我實在不忍看到伯符兄兵敗身死啊。”王易放下酒碗,然後誠懇地對孫策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