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中,有能力的,都要依附強者,魯肅也在思考這樣的問題。
對孫策,他是很欣賞的,可是孫策是否能夠在江南站穩腳跟,同樣是一個問題。
袁術他當然不會投奔,可是現在江東似乎也不會太平,劉備在徐州,對江南那可真叫一個虎視眈眈。
如果換了之前,有遠見的豪傑是不會看好劉備的,因為此人在士族中的基礎實在是太差了,沒有這方面的基礎,他就算佔據了徐州,也不會長遠。
然而這一年多來情況變化得很快,不少士族子弟都開始在劉備軍中出仕 了,像諸葛瑾、呂岱、嚴峻、步瞥、崔琰、程秉這些人,他們的出身都不算是什麼小家族了,尤其崔琰還是出自清河崔家,雖然他是因為被困在青徐之地回不了家才出仕劉備的,可是卻也算是一個風向標了。
這個時候,劉曄來了信,正在對前途有些迷惘的魯肅,當然希望能看到劉曄是不是會給自己出一個更靠譜的主意。
開啟信之後,魯肅認真地看了起來,越看,他就越是心驚。
原來劉曄已經投到了劉備的麾下,而且還出謀劃策,幫助劉備更快的平定了淮南,至於治理地方,劉備展現出來的能力比袁術可要強多了,收割夏糧之後,馬上就搶種了又一茬糧食,就算是接下來出現災禍,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了 ……
淮南是個多麼好的地方,魯肅清楚得很,之前如果不是袁術亂搞,不治理地方,淮南也不至於逐漸地荒涼下來,魯肅離開淮南,就是因為察覺到淮南再這麼下去,可能會有大的災難--畢竟很多基礎設施是要不斷維持的,如果年久失修,一開始還看不出來,一旦出現什麼問題,那就是大的災難。
為什麼王朝末年往往經常可以看到災難頻頻,還比平時要大得多,造成的損失也大得多?
就是因為之前的統治已經腐朽了,對一般的民生設施管理得不夠,所以明明可以抵擋的災害,就抵擋不住,才變成了大的災害啊。
一個強盛的王朝,就算碰到了大的災害,也可以頂過去,然後各級機構發揮出作用,讓災民們多少還有點飯吃,不會出現造反的情況。
而王朝末路的時候,往往就是小的災害,都會造成大的損失,同時又沒有足夠的措施讓災民活下去,那當然就是揭竿而起,的破壞生產,更沉重的打擊統治。
之前東漢的統治,就已經快腐朽了,中原各地的基礎設施被破壞得差不多了,有遠見的諸侯都在恢復生產,袁術卻沒這麼做過,淮南也風調雨順不少年了,眼看大災就在眼前啊。
現在劉備既然已經開始恢復淮南的生產,那麼之前被破壞的,多半會逐漸的恢復元氣,就算有災害,淮南變得赤地千里,可是有徐州在後面作為後盾,淮南的元氣,就不會喪失太多。
這樣沃野千里的地方,只要基礎設施不出問題,很快就能夠煥發出新生。
光是這,還不足夠讓魯肅覺得吃驚,可是這封信蘊含的其他意思,就讓魯肅足夠吃驚了。
劉曄既然已經投入劉備麾下,那麼給他帶信來的,會是什麼人呢?
看到魯肅吃驚地抬頭看著自己,王易就笑了起來。
“在下王易,字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