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就做,張落雨依然是先收下阿青為弟子,然後趕在劇情關鍵時間點,來到越國會稽的王宮前面,正好遇到那幾個囂張的吳國劍士與越國大批武士正在對峙。
這些吳國劍士帶著使命而來,就是為了要敲打敲打越國,展示一下自身的實力,讓越國不要心存妄想,本身就是帶著死志來的,因此就各種挑釁,現在終於惹得越國王宮護衛大為不滿,他們也是打算拼殺一場,用生命完成使命。
原本的破局點是阿青趕著羊經過,現在自然是變成了張落雨帶著阿青經過。
張落雨對阿青道:“阿青,師傅前幾日教了你凌空指法,現在正好有機會給你實際演示一下。”
於是凌空數指指向了幾個吳國劍士。
吳國劍士們各個捂著喉嚨緩緩倒地。
范蠡見到此種情形,立刻上來拜謝,並懇請張落雨幫助他們越國復仇。
張落雨則故作矜持一番,便答應了下來。
然而,他入住越王宮以後呢,就只傳授了越國人一套厲害一點的劍法,的確比越國劍士的強,但也沒有強太多,和他那天所展現出來的神奇。
但是任勾踐范蠡如何旁敲側擊還是苦苦哀求,張落雨就一個態度:時候未到。
就這樣時間長了,越國人對他的態度慢慢的也就冷了下來,雖然還是比較客氣的,但也不想一開始那麼熱情的差點把他供起來了。
就這樣,一直等到吳王夫差率領大軍前往中原爭霸的訊息傳來,勾踐等人準備盡起大軍襲擊吳國,張落雨才表示願意隨軍出征。
正常情況下這一戰都是越國獲勝,此時有了張落雨的幫助,自然不會有其他意外。
在得勝歸國以後,越王勾踐拜張落雨為國師,可以見王不拜……
這對張落雨來說沒啥意思,他本來見到勾踐也從來不拜。
但是,他需要這麼個官方身份。
又隔數年,勾踐再起大軍,終於徹底滅了吳國,稱霸了華夏南方,成為春秋五霸中的最後一霸(春秋五霸的人選,各種記載中頗有爭議,為行文方便,選擇勾踐這一版)。
自此之後,勾踐變得志得意滿,性情逐漸變得殘暴,開始大殺功臣,應了范蠡的那句“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的讖語。
不過這些跟張落雨沒多大關係。
滅吳之後,他雖然沒有辭官歸隱,但也沒有再上朝堂。
在越國內部雖然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和龐大的影響力,但是他從來沒有利用過這些影響力,那些個大臣來見他,他也從來不見。
再加上他在兩次攻吳之戰中所變現出來的高深莫測的手段與實力,勾踐最終沒有動他。
而張落雨也就一直頂著越國國師的身份,安安靜靜的教導阿青以及其他一些逐漸收入門牆的門人弟子,安安靜靜的等著歷史演變。
如此過了一百一十多年,阿青故去,有了內力修為的阿青,要比原來的壽命長了很多,但是依然也沒做到長生不老。
因為,她不會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
阿青故去以後,張落雨將其安葬,然後帶著這些年來不斷收入門牆的門徒,並且利用自己在越國的影響力,收集了很多的孤寡兒童、少年等,飄然遠去了。
這些門徒是他為自己接下來的計劃所準備的工具人。
為此,他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組織,名字叫做縹緲宗。
縹緲宗的傳承非常的豐富且廣博,具體可以參考逍遙派的傳承體系。
帶著這些人,張落雨遊歷四海,專門收納一些孤寡幼兒加入縹緲宗,不斷的壯大縹緲宗的人力。
到了這個時候呢,這個小世界實際上已經完成了朝歷史類小世界的轉變了,但張落雨的目的顯然並不是如此,他是為了想要構建一個單獨的武俠歷史,所以就必須要在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做一些關鍵的事情,推動這個小世界朝一個連續的武俠歷史的方向轉變。
縹緲宗的人,就是為這件事準備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