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張落雨沒有等到這個世界進入迴圈,而是找了個其他的同時期的歷史小世界。
只不過呢,這一次觀察的的主視角從虯髯客變成了李靖。
他如上次一般,在李靖出生前,就已經來到他的家鄉,然後默默的觀察李靖的成長軌跡。
相比於虯髯客十分明顯的武學天賦,李靖在這方面的天賦就要內斂一些。
至少,他從小所表現出來的性格就比較沉穩,沒有虯髯客那麼外放。
而且,他除了喜歡練武,還喜歡讀書,經史子集無有不讀,及至年長,就專門喜歡鑽研道經和兵書,逐漸的有所成就。
他出身官宦人家,爺爺官至刺史,封公爵,父親官至太守,舅舅也是隋朝名將,自然想學文就學文,想學武就學武。
由此,張落雨也得出了一個結論:沒有人的成功是偶然的,看是偶然之下,都藏著某種你不知道的必然。
這次觀測,一直到李靖身死。
雖然李靖作為唐代第一名將(不算皇帝),他的歷史故事為張落雨所熟知,但是,這次觀察重點不是他的人生經歷,而是他的武學。
結果,讓張落雨比較失望。
李靖在晚年,的確留下了許多著作和學問的傳承,包括他的兵法著作《六軍鏡》《衛公兵法》以及一些人生感悟隨筆、道經註解等等。
一直觀摩著李靖整個成長過程的張落雨,大概能瞭解他的思路。
雖然李靖本身是一個武學大家,但他並不認為個人武力的重要性要高於兵法以及士卒之間的配合。
在他看來,身強體壯、筋骨強健且聽從命令計程車兵就是好士兵,並不需要你能夠飛簷走壁、或一個能打幾十個,也不需要你能萬軍從中取上將首級,只要你身體基本素質過關,然後聽話,滿足這兩條,跟著我,就能打勝仗!
大唐第一名將,就是這麼霸氣!
這種想法李靖無論是在公開場合還是在私下裡,都不止一次的表現了出來。
一直到李靖去世,張落雨才深深的嘆了一口氣。
論歷史地位和功績,李靖簡直能甩虯髯客一百條街。
論對於武學發展的推進貢獻……
李靖能甩虯髯客踏馬三百條街……
尼瑪虯髯客居然跑去東瀛小島傳播武道……
我踏馬!
想到這裡,張落雨深吸一口氣,平復了一下情緒,閃身離開了這個小世界。
他還需要對這一時期的歷史小世界進行多次的觀察,從不同的角度確認這個時代,歷史上的武學的發展脈絡。
這可比從越女劍小世界到三國時期乃至於到魏晉時期要困難的多。
總人口的大幅度提升、社會生產力的大幅度進步以及武學的繁榮昌盛,需要捋順的線索真的太多了。
而且這麼一直觀察不能下場參與的感覺真的太難受了,無聊且累且枯燥。
他就特別的想念蓉兒和蘇紫煙,想跟她們……
咳咳……
而被他想念的蓉兒和蘇紫煙,現在也都再各自忙碌中。
蓉兒這邊的進展還是比較順利的,射鵰時代緊跟天龍時代,這個時代最出名的高手也就是五絕了嘛,而五絕的武功傳承與來歷,在之前的時候都已經捋的差不多了,大體上都脫離不了逍遙派這個門派的存在,而且和天龍三大主教關係十分密切。
再加上這裡畢竟是武俠小世界,不需要那麼事事謹慎,隨時可以下場出手,所以蓉兒過的可比張落雨歡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