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雲子的第三大遺憾,也是最後一個遺憾,便是沒有親眼見過這大明帝國數百萬裡的錦繡河山。
青雲子小名叫做林凡,他自小在青雲觀中長大,被虛靈子收之為徒之後,那也是好一番天倫之樂。
青雲子視虛靈子如親生父親般,不料被虛靈子在幾十年後撒手而歸,將青雲觀的觀主之位,傳給了他。
在日後的日子裡,為了青雲觀的未來……
活了一百二十歲的青雲子,這極其漫長的一生,竟然只有寥寥三次下青城山。
而且,這三次都是有要事要辦的,必須要兵貴神速才可以,所以行色匆匆,周圍的風景,也沒有來得及看。
成然,是青雲觀成就了青雲子,成就了這天下一道人的名頭。
若是沒有青雲觀這一大勢力,在青雲子的背後助勢,青雲子自己一個人就算是武功再高,也不會取得現在這麼大的成就的。
青雲子和青雲觀的關係,是相互扶持,互相成就的,青雲子成為天下一道人之時,青雲觀也成為了道門魁首,與國同在的國教。
但是,有得必有失,青雲觀在這個過程中,也束縛住了青雲子的一生。
將天性跳脫的他,變成了一個木頭雕像,一動不動的立在那裡,好似活死人。
……
話說另一邊。
聽到自家師傅想要獨自出門的想法,行君和行雲兩名徒弟慌了手腳,百般勸慰,全都不管用,只好將所有的徒子徒孫給召集起來,給吳濤送行。
當日。
吳濤腰跨真武劍,頭帶觀主道冠,身穿國師道袍,站在高臺之上,俯視著千餘名徒子徒孫。
千餘道士皆低垂額頭,行祖師叩拜之禮,恭執尊師重道之儀,聲震天地。
傳道之恩本就僅次於父母生養之恩,再加上吳濤這具身體原主人,青雲子一百二十歲的年紀,故而,這個叩拜之禮,這千餘道士執得心甘情願,無半點屈辱怨懟。
數以千計的道士們,齊呼祖師,這般盛況,此等陣場,怕是隻有當年的道祖老子,方能有如此排面吧……
吳濤為了完成任務和考驗,十分的心急,辭別徒弟們後,跨馬下山。
大明帝國延綿百萬裡,想要在短時間內逛完,談何容易。
光是在荊州,就花費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吳濤又馬不停去了近鄰的揚州,可見他心中的著急。
抬頭四望,這一人一馬已行至廣陵城的地界,暮色蒼茫.小雨氤氳,吳濤坐於馬背之上,無奈的嘆了一口氣,便入了城,尋找一家客棧歇息一晚。
傍晚,坐於床塌之上,靜靜打坐的吳濤,身旁的真武劍,忽然發出一聲的劍吟之音。
聞聲之後,吳濤的這一顆心,頓時警惕了起來。
他運起內功,仔細傾聽周圍的動靜,除去風吹動草木的瑟瑟聲音之外,果然有一陣細微的腳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