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我為何這幾天為什麼呆在坤寧宮?!”
饒是李高煦今天心情不暢,也忍不住臉上帶出幾絲笑意,徐妙錦撞破了陛下的鼻子,又一拳將陛下打成熊貓眼……最近禮部正在籌謀選妃事,帝后有點不合。
用李允熥的話來說,現在都用不著製冰了……乾清宮裡整日冷颼颼的。
李高熾坐下笑問:“陛下,隋朝亦有門下省,但隋煬帝還不是國破身亡?”
呃,這個……李允熥只能轉頭求助的看向徐氏。
“隋煬帝在位期間,門下省少有封駁,雖多有蘇威等名臣勸諫,但隋煬帝罷其官……”徐氏嘆道:“開運河不惜民力,徵高麗師出無功,三下江南不守其位,近讒喜佞不納諫言,如何能不國破身死。”
李高熾神色微變,點頭道:“碰上隋煬帝這種……就算是比干剖心也無濟於事。”
“陛下所言雖有偏頗之處,但亦有可取之處。”徐氏緩緩道:“其實隋唐三省六部,但在中晚唐至兩宋期間,設政事堂,但凡議事者,皆視為宰輔。”
李允熥聽得懵懵懂懂,一臉茫然……經過幾個月的歷練,演技愈發爐火純青了。
李高煦也是一臉茫然……呃,他是真的沒聽懂。
而李高熾隱隱聽出了點味道,徐氏似乎做出了什麼決定。
三個人中,只有李允熥一個人能確定徐氏在想什麼,可能會做什麼。
武英殿議事,最早起源於小半年前雙方的第一次談判,之後雙方勢力的交鋒都被刻意侷限在這個範圍,總不能每次交易都打生打死吧?
之後朝局漸漸平穩,雙方也將武英殿作為了固定的議事場所,試探、交易、交鋒都在這兒進行。
所以,武英殿事實成為了政事堂一樣的存在,但問題在於,這些人大都是有其本職的,他們既沒有宰相的尊崇,也沒有宰相的地位,卻實際運作這個帝國的運轉。
說得簡單點,徐氏私下不止一兩次吐槽,武英殿議事,幾乎和民間吵架差不多。
誰的人多,誰的聲音大,誰就能佔到上風……之前徐輝組不就是想讓夏元吉幫腔李高熾,激得李高煦掀桌子嗎?
最關鍵的是,效率太低,一丁點兒的屁事,只要雙方意見不同,就一定會吵得天翻地覆。
有時候是李高熾、李高煦的內鬥,有時候是李高熾、李高煦聯手鬥徐輝組,有時候三股勢力達成平衡,中立的幾位都怒了……比如這次籌集糧草,居然三方共議,從瓊州調糧,氣的戶部尚書鬱新要吐血,這也是鬱新選擇請辭的一個原因。
對於李允熥本人而言,如果能組建一個規模略小的決策機構,徐氏八成會把自己帶進去……雖然還是個傀儡皇帝,但很多事都能做出準確的判斷,配合常寬、王鉞、楊應能安插在朝中各處的舊臣,應該有所作為。
說得簡單的,人數少了,朝局運轉將會更加快捷,決策的效率相對高了,而一個皇帝摻和其中,總歸是有意義的。
而且,這樣的決策機構,徐輝組肯定是一個,徐氏肯定是一個……她很可能為了制衡,讓李高熾、李高煦兄弟都不入列。
諸般心思在李允熥腦海中飛速的一閃而過,他笑著說:“四嬸,今兒中午要在這兒混一頓……阿錦這幾天脾氣不太好……”
徐氏示意宮人傳話上菜,嘆道:“回頭我去勸勸三妹,不說陛下乃是天下之主,即使是民間……”
“咳咳,咳咳。”李高熾小聲提醒,“母親,皇組父曾下令,民間不許納妾。”
“那是民間。”李高煦哼了聲,“大哥府內都六個……還是七個側妃了,通房更是數不勝數!”
“六哥是隻需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啊?”
面對李允熥的調侃,李高熾苦笑不已,“陛下這比喻有點……”
徐氏都懶得說了,次子脾性暴烈,戰場殺戮,理政非其所長,而長子善於理政,又長袖善舞,籠絡諸多文臣,但身軀肥胖,偏偏還好色如命。
坤寧宮這邊的菜式……怎麼說呢,徐氏是信佛的,而且不像徐妙錦那種,她是真信佛的,吃的那叫一個清淡!
李高熾、李高煦都是喜肉厭菜,要不是因為每日午時要陪著母親用飯盡孝道,那真是不願意下筷。
偏偏還不能不來,因為都怕對方去了,而自己沒去……
有一筷沒一筷的挑著青菜,李高熾隨口道:“母親,待得驅逐蒙古人,應該疏通會通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