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邊陲有一座小城,名叫葉城,葉城位於西北走廊中間的一塊小小開闊地,北邊是天山山脈,南邊是崑崙山脈,雖然小城的名字叫葉城,但卻是黃沙漫天,城裡城外都只剩一些枯枝爛木,絲毫看不出一點綠葉之意。
殘破衰敗的小村莊在漫天的黃沙中顯得十分寂靜,城北口的小土坡上,有一個小男孩拿著一截枯樹枝,坐在地上,在沙子上一筆一劃,歪歪扭扭地好像是寫的,“趙三立”三個字。
小傢伙似乎感覺不太滿意,用手胡亂抹去,皺著眉毛,腮幫憋的通紅,極其認真的重新寫著,雖然是握著一棵小枯枝,但握筆的手法卻有一種中原大家風範。
徘徊在峽谷的風,捲起了地上的沙子,吹的小傢伙睜不開眼睛,地上剛寫好的三個字還沒來得及慢慢品味,就被風吹散了,小男孩拍去了臉上的沙子,重新整齊了一番地面,準備重新開始下筆的時候,一個稚嫩的男聲在一旁的坡下喊道:“三粒兒,城南口來了兩位大俠,他們要在碑子那裡一決高下啊,快走,去慢了可就沒有好戲看啦。”
在這座江湖人稱背柱子的小城南門口,立有一塊巨大石碑,上面刻著由大朔王朝三聖之一的書聖張白羽寫的九個大字“數十年江湖,死戰於此”。
在十一年前那場血腥慘烈的西北走廊之戰的最後,張白羽死戰四個月身中九刀十七箭,最後力竭而死,死前用盡最後一口氣,以袖為毫,以血為墨,在黃沙之中揮出這被中原士子推崇為大朔第一狂草的九個大字。
後來由西秦金石家戴安道為了紀念這位為國犧牲的書生,耗時月餘,將這九個字雕刻在了崑崙山的一處懸崖上。
大朔三仙之一的酒仙李少游來到此處祭奠老友,痛飲三日之後,醉意大發,以臂開山,取出這一方崖石,負石狂奔數十里,將崖石豎於葉城城外,然後以掌為刀,刻成碑狀,最後單人立於碑頂,一腳猛地踏下,石碑陷入地表數米,四周地表猛然翹起,像一把把刀劍環繞著巨大石碑。
李少遊臨走之時留下的一句“碑下雖無白骨,碑上卻有脊樑”便成了背柱子城名號的由來。
至此,葉城便成為了中原江湖在外的一根脊樑,被邊塞遊俠兒笑稱一聲,背柱子城。
江湖上,有名的沒名的都會慕名而來,大多人都是來此祭奠那些故去的人,當然也有不少人來碑下決鬥,只為搏一搏名聲。江湖外也有許多人來到這裡,只為了上一炷香,感謝十一年前在此地戰死的數萬江湖兒女。
寫著趙三立的那個小孩子站起身來,拍了拍衣服的沙子,對著坡下的少年喊道:“柴刀,等等我罷。”一邊喊著一邊衝下了土坡,與那少年向著南門口飛奔而去。
兩人來到了南門口的一座客棧,他們順著客棧外的木梯爬上距石碑最近的客棧的房頂,掌櫃的和店小二都早已立於房頂。
客棧內的食客們也紛紛端著飯碗,走出客棧,他們或站或蹲,邊吃邊望向巨碑那邊,掌櫃的一手扶著一個輕聲說著:“三粒兒,柴刀,你們兩個慢點,來這邊坐著。”
三立認真回禮到:“謝謝張大叔。”柴悼急忙的坐到張掌櫃旁邊,然後直愣愣的盯著石碑那邊。張掌櫃笑著說:“希望這次不是搏名聲的江湖宵小。”
碑下,兩位俠客打扮的男人相隔十多丈對峙著,其中一人,一襲白衣,在漫天黃沙的對映下分外扎眼,他左手提劍,右袖氣機外溢,不停鼓動。
另一人,頭戴斗笠,揹負包裹,左手反握二尺短刀,如若你仔細瞧的話,會發現那是一把斷刀,在他身旁還有一把三尺長刀插在地上。
一時之間,狂風捲起黃沙,白衣劍客左手向前一送,劍柄出鞘一尺,露出一尺的劍刃散發著寒芒,他右手握住劍柄,身形向前彎曲,準備拔劍而起!
斗笠刀手橫刀於胸前,似乎是走的防禦起手姿態,劍客左腳猛地蹬地,快步向前衝去,突然身形一抖,右手將長劍拋於空中,身形一側,右腳踢中劍柄,長劍飛出!
左腳腳接著一踏,身體跟上長劍,右手快速握住劍柄,只剩下劍鞘向前而去,握著長劍的劍客跟著劍鞘一起向著刀客衝去,整個動作一氣呵成,瞬間完成。
刀客在劍俠動的同時,向前衝去,見劍鞘襲來,身形一頓,左腳向左一踏,身體左移躲過了這一離鞘,斜身反手刀,躍起劈向劍俠,劍俠眉頭微皺,身體後仰,右手橫劍,擋住了這一刀,然後提腳向刀客腹部踢去,刀客左手擋住這一腳,兩人都向後退出幾步。
刀客微微一笑:“潤白,這幾年功夫進步很快啊。”白衣劍俠面不改色,揮了一下手裡的長劍,向刀客急步邁來,一劍斜提滑向刀客,刀客反手刀擋住,劍俠的劍一滑錯過反手刀,挑向刀客右肩,刀客向後微微一側躲過這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