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國士> 第一千五百六十章 第二日(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五百六十章 第二日(二) (1 / 2)



進了行轅,就有一個書辦迎過來,恭敬地說:“朝宗先生這麼早就出門巡視了,世子年幼,尚未起床。棉花糖請大家搜尋(品#書……網)看最全!更新最快的朱指揮使吩咐過了,小公爺正是長身子的時候,得讓他好好休息,若不是要緊事,就不用去打攪,一切等他起床之後再說。所以,先生若有事回稟,恐怕還得等上半個時辰。”

此刻卯時剛過,北京的天亮得早,若是在江南,現在只怕還是漆黑一片。

侯朝宗很滿意行轅眾人對自己恭敬的態度,客氣地微笑道:“也沒有什麼要緊的事,不外是賑濟災民,發放糧食和被服,以裡保為單位清理戶籍,等下去回話也是成的。”

那書辦也算是鎮中聽差六七年的老人,平日裡同侯朝宗也熟,就忍不住問:“朝宗先生,外面的災民安置得如何了?”

侯朝宗已經動了將來入閣的心思,就將往日的名士派頭收起來,客氣地說:“也沒什麼,都是些雜務。”他打算從今日開始不管行轅裡的人身份高低不一,都要以和藹待之。特別是這種基層文吏,他們雖然沒什麼本事,也就幹寫收收發發,抄抄寫寫的事兒。可畢竟在軍鎮裡這麼多人,鬼之後後面站著什麼大人物,得罪了他們,自己說不定會有什麼麻煩。

又道:“賑濟災民這事其實不外是吃住兩項,外城實在太擠,有不少都是從外地湧來的災民,大冷天的也沒個住處,都凍死人了。外城的宮觀佛寺都已經徵用,用來安置流民。等到過一陣子將戶籍清理完畢,就發給糧食,打發他們回原籍。至於吃,不外是施粥。”

說到這裡,侯朝宗來了興致:“施粥一事,其實早年朝廷也做過,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不外是在設定粥廠,這粥不能太稀,否則吃了不頂事,說不定還要繼續餓死人,但也不能太稠。”

“不能太稠,這又是什麼道理?所謂好人做到底,不外是多抓兩把米的事情。”那個書辦在進揚州鎮之前不過是一個讀過兩年書的童生,江北又是富庶之地,什麼時候聽到過這些事情,一呆,禁不住問。

侯朝宗哈哈一笑:“若是粥大稠,或者索性煮乾飯讓災民吃得飽飽兒的。(棉花糖流民一看咱什麼都不需要幹,就能吃飽,幹嘛回家去,索性就留在京城好了。如此一來,災民不但不散,反會越聚越多,三五日還罷,三五月下來,就算咱們君侯有金山銀海也要被他們給吃乾淨了。”

“倒是這個道理。”那書辦越聽越覺得有理,接著道:“如果真那樣,將他們趕走不就結了?”

侯朝宗呵呵一笑:“用兵士驅除,說得容易。城中的流民沒有一萬也有八千,若真那樣,激起了民變又該如何?如此,百姓怨憤,君侯不是吃力不討好嗎?”

那書辦嘆息:“如此看來,我還是幼稚了

。聽朝宗先生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書上不也是說,升米恩,鬥米仇,人性大抵如此,看來還真不能讓災民吃飽了。”

“確實如此,所謂事行有度,過猶不及。一般來說,所施的粥,以插根筷子不倒為準。如此,既不讓災民吃飽留戀不去,也不至於餓死人。”侯朝宗又道。

“先生說得太對了。”那書辦突然一臉的愁容:“據在下所知,世子這次賑濟災民用的都是軍中的罐頭,就算粥煮得再薄可也是肉湯啊,只怕流民吃上了勁,食髓知味,那就是再也不肯走了。”

“這話說得對,所謂說單純地給災民一口吃的是不成的。”侯朝宗點了點頭,確實,寧鄉軍中計程車卒雖然對午餐肉深惡痛絕,可好歹也是肉啊!對於剛開始吃這種玩意兒的人來說,無意是珍饈美味:“其實,歷史上一旦遇到災荒,國家都會以工代賑。所謂不勞動者不得食,要想吃飯,你就得做工。”

“北京城經過這一場兵火,很多地方都燒成了廢墟,需要重建。等到君侯進京,就可以將這些災民集中其實做工。如果有人吃不了這種苦,在領取米糧之後,自然會還鄉。”

書辦忍不住讚道:“朝宗先生高明。”

侯朝宗心中也是得意,如今整個北京城中怕是隻有自己正在考慮這些問題,我果然是幹這種事情的料啊!

代天子牧民……不,總統全域性,聯絡上下,溝通左右才是我侯方域之長。

說完話,侯朝宗記起自己回行轅來的目的,就問:“張縉彥和謝升二人來沒有?”

張謝二人投效孫天經之後,算是將世子行轅的民政給撐起來了。他們二人索性直接搬到這裡來,想在小公爺面前混個臉熟,無視所有人鄙夷的目光。

果然,那書辦一臉的厭惡:“那兩人正在西廂的小院子裡,呸,兩個漢奸倒是勤快,昨日天沒亮就過來做事,熬到半夜這才在椅子上坐著迷瞪了一夜。這不,卯時沒到又起來了。真是可惡,有他們二人在,那些漢奸在這裡進進出出,看得人直想拔刀將他們通通砍了。”

侯朝宗一笑,只道:“此二人倒是勤於政事。”

那書班憤憤道:“崇禎朝的時候,他們若是也勇於任事,而不是尸位素餐,國家何至於弄到現在這等地步?”

侯朝宗搖頭,心道:勇於用事,說得輕巧。其實,崇禎皇帝不但不是一個昏君,反倒精明得很。他剛一登基,就用雷霆手段拿下了魏忠賢,叫人精神一振。想那魏忠賢黨羽遍及朝野,權勢何等之大,可落到崇禎皇帝手中,卻如三歲小兒,束手就擒。當時,天下人都以為大明朝又要中興了。

可誰想,接下來所發生的一切卻大大地出乎他們的意料,在皇帝的勵精圖治下,國家反一天一天爛下去,最後走到滅亡的邊沿

倒不像萬曆、天啟等士人口頭的昏君,此兩代君王雖然昏聵,可國家反搞得不錯。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