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兵是不能再帶了,以多爾袞狹窄的心胸,肯定不會放一個對頭的得力干將在軍中。最新章節全文閱讀
多爾袞最大的政治對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而他李率泰則是皇太極著力培養的年輕一代將領。多爾袞就算再傻,也不可能讓李率泰手中握有兵權,即便他手中的兵馬再少,力量再弱。可用在關鍵地方,未必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於是,李率泰就被趕出了軍隊,呆在刑部成天喝茶聊天。
李率泰是一個標準的軍人,在衙門裡混天度日,感覺日子是那麼難熬。
沒有仗打,他還靠什麼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建州勇士:“我想做懦弱的漢人,我要打仗,我要上戰場!”
“但在此刻,我卻只能隱忍,得想辦法獲取攝政王的信任
。”
“要想獲得他的信任,在朝堂上顯然是沒有可能的,只能上戰場為多爾袞和多鐸流血。”
“可是,不得到他們的信任,我還是上不了戰場。”
於是,這就出現了一個悖論,折磨得李率泰形消骨立。
這個時候,北京的所有八旗軍都已經出征,一路由阿濟格取道蒙古,由北而南收取三秦。一路則由多鐸率領去河南,準備南下消滅南京弘光政權,統一全國。
就算李率泰想打仗,也沒機會了。
好在機會來了,崇禎十七年十月底,李自成的大順軍想河南懷慶地區發動了區域性反攻。兩萬多闖軍先後攻克濟源、孟縣,清軍提督金玉和領軍出戰,被擊斃在香柏鎮,懷慶被圍。
得到這個訊息之後,多爾袞大驚,不得不改變早先已經定下的攻取南京的計劃,命多鐸先救懷,然後再取潼關和阿濟格夾擊西安。
河南經過多年的戰亂,早已經成為不毛之地,部隊的一應給養都要從北京運輸。李率泰心中一動,就動用了阿巴泰的關係,討了這個差事,到了懷慶,主動參與了懷慶之戰和潼關之戰。
在潼關之戰中,他身先士卒,為多鐸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役結束之後,他本以為自己已經獲得多鐸信任,能夠隨他一道去攻打揚州。可惜,多鐸還是對他諸葛多猜疑,只讓他領了五千正藍旗漢軍主力鎮守徐州這座江淮大門。(無彈窗廣告)
這簡直是給了李率泰當頭一擊,自己費盡心機從北京萬里迢迢跑到河南,又流了這麼多血汗,最後卻還是被留在後方,現在看來,簡直就是一場笑話。
不過,自己現在好歹是有兵在手,回到熟悉的軍營,也算是一種安慰。
有兵在手,就算在後方,未必也不能建功立業。如今的北方到處都是叛兵的戰火,闖軍餘孽、明軍餘孽、不服滿清王化的地主武裝此起彼伏,要想逐一鎮壓,也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正是我李率泰一顯身手的時候。
機會很快到了,趙應元叛亂,攻佔青州,鬧得山東沸反盈天,一團混亂
。
這個趙應元是個厲害的角色,他以前在闖軍的時候也不過是一個普通軍官,李自成在進北京,以及後來逃竄去西安的時候甚至都沒帶他一起走。說不定,李自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麾下有這麼個人。
在闖賊軍中,他就是個毫不起眼的小角色。
可就是這個小角色竟然拉起了幾萬人的隊伍,佔據了青州這座大城,還聯絡了趙慎寬、秦尚行、郭把牌、翟五和尚等巨寇,大有整合山東所有叛軍的架勢。
要收拾這麼一個敵人,以李率泰手頭的力量還是頗有不足的。如今,整個山東的部隊都被準塔帶去了淮安。如果山東亂了,清軍後勤給養斷絕,這一場空前國戰說不定就要輸了。
意識到此戰的要緊之後,李率泰開動了腦筋,也想出了法子。闖軍就是一群流寇,即便奪了北京建立政權,依舊該不了土匪習氣。這些人可沒有什麼家國、民族之念,說穿了都是由一群以利而聚的烏合之眾。有利益,他們自然勇猛無比,可一旦遇到困境就會煙消雲散。而且,他們又有投降受招安的傳統,投降對於他們來說沒有絲毫的心理負擔。
於是,李率泰就做出大軍圍困青州之勢,又派使者去見趙應元,許於豐厚的好處,誘之以利。
果然,趙應元動心了,答應受李率泰的招安。
可是,李率泰壓根就沒有想過招降趙應元,對他也沒有任何的信任。
闖軍有個傳統,一旦吃了敗仗,走投無路就會投降。但投降之後,一旦恢復力量就回再次反叛。投降對於他們來說,不過是一種暫時度過危機的策略。
若是相信他們,我李率泰才真的是一頭蠢豬。
更何況,李率泰渴望鮮血,還有什麼比人頭紛紛落地更美好的景色呢?
於是,他就設計殺了趙營元,直將清州殺得血流成河,才心滿意足地罷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