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國士> 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抱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抱負 (1 / 2)

以前孫元因為是武將,加上出身緣故,確實吸引不到如侯方域這種所謂的高階人才。如今,侯朝宗主動過來投靠,倒是可以以此為契機,吸引一部分失意的知識分子,這就是千進買馬骨。

當然,侯公子怎麼說也是一頭馬,可不是骨頭。

吸引示意知識分子,確實是經營北方的最佳手段。

明朝末年,科舉入仕可以說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隨著明朝自文宣之治和隆萬大改革之後,經濟進一步繁榮,民間讀書之風盛行。如此一來,科舉這條出路也顯得分外擁擠,分外殘酷。

如江南一地,區區一縣,出幾百上千個舉人、秀才,幾十個進士根本就算不得什麼。就拿府試來說,應該考生實在太多,名額有限。北方諸省的府試只需一場考試就能結束,江南這邊不行,得先加試一場。過了,才能獲得正式考試的資格。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幸運者也只有區區幾個,更多人的跌倒在半路上。

科舉這條路實在太狹窄,到最後,能夠考上的基本相當於中**彩,同你是否有才好象沒什麼關係。就那復社四公子來說,也就方以智一人中了進士,其他三人的功名都止於舉人。

孫元手下的傅山和黃佑有才吧,最後也只是一個舉人。如周仲英這種人,索性只是個秀才,一輩子和舉人無緣。

實際上,明朝倒在這條路上的名人實在太多了。遠的有唐伯虎、徐文長,近的有顧炎武、黃宗曦、王夫之,這些在文化史、思想史、文學史上的一代宗師都僅僅是個舉人,甚至只是國子監監生。

不能做官,沒有生計,自然對朝廷滿腹怨言,呼嘯而聚,操弄輿論,議論朝政,指桑罵槐,搞得人心動盪,成為不安定因素,頗有後世公知的味道。

後來,無論是李自成攻佔北方,還是滿清入關,在北方諸省建立政權,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納這些失意文人為官。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是有了這些人在手,可以多多少少安撫所謂計程車心,為自己獲取一定的好名聲;二,這些人多半是當地社會的中堅力量,起用他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地方,鞏固自己的政權;三,還是那句話,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各地衙門確實需要知識分子管理地方政務,做這種事他們內行。在幾百年後的二十實際中葉,一個新生政權建立,剛開始的時候也用武人治天下,結果搞成一團亂麻。知道新政權的教育系統所培養出的新一代人才成長起來,國家才逐漸走上正軌。

孫元心中雖然非常反感東林、復社和書生們,但也不得不承認,在現在的歷史條件下,你要想在東北亞大陸立足,必須依靠中小地主階級和失意文人。

“我他媽就是個軍閥,而不是革命家。推翻一箇舊社會從頭建設一個新的世界?對不起,沒那個魄力。”

現在回頭看來,自己實際上已經在下意識地依靠中小地主、自耕農階級和失意文人。軍隊系統那邊,那些邊軍小軍官和軍戶們說穿了不就是中小地主嗎?黃佑,科舉失敗的舉人;傅山,失意文人;周仲英,小秀才;郝肖仁,小官僚。

反正我這個集團已經夠反動的了,現在再多一個大地主大官僚出身的侯方域也沒什麼呀!李自成這麼幹,清廷也這麼幹,我孫元自然也得這麼幹,這才符合歷史規律。

想通這一點,孫元立即組織了一個盛大的歡迎儀式迎接侯朝宗的到來。

接著,他有安排侯朝宗進了自己的中樞決策機構,讓他掌管整個揚州鎮的文書、卷宗,說直白點就是個秘書長。

侯朝宗拋開人品不談,其實才學還是非常出眾的,畢竟他好歹也是明末清初的文章大家,做這一工作非常得心應手,叫孫元很是欣慰。

不過,侯方域卻有些不滿意了。

他是個北方人,徐州的氣候非常適合他,得了孫元信任,事務也不繁忙,日子過得倒是滋潤。可一段時間之後,侯朝宗的名士脾氣犯了,感覺呆在徐州也沒多大意思,便靜極思動。

如今的揚州鎮一切以軍事為先,而且孫元的軍事系統自成一體,作為一個新人,沒一兩年工夫根本熟悉不了這一切,首先他雜學上就有短板,而且沒有什麼實踐經驗,很多事情都插不上手。

漸漸地,侯朝宗感覺自己只能坐而言,而不能起而行,這讓他很不滿意。

他現在頭上雖然頂著個平陽知府的頭銜,可平陽府遠在山西,現在還在建奴手頭。

北方被李自成和建奴攻佔之後,大量官員南下投靠弘光政權。南京六部和諸省根本就安置不了這麼多官員。所以,很多人依舊擔任以前的職位,俸祿不變。說穿了,比如你是陝西巡撫,現在還享受省一級待遇。至於政務嘛,等朝廷恢復陝西再說。具體什麼時候恢復,老天爺才知道。

說起來,進入決策中樞,成為孫元最最親信的智囊,侯方域應該很得意才是。但問題是,決策這種事情,因為不熟悉揚州鎮的系統,他無話可說,再這麼下去,難免叫人看輕了。於是,他就有了個下歷練的心思。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