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係到明清兩國國運的大決戰終於落幕了。..
次日,劉‘春’飛騎返回淮安,盡起‘精’銳之軍,只一個月工夫就席捲了整個山東,將整個齊魯大地的滿清偽政權連根拔起。
佔領濟南之後,北伐大軍前進的通道和可靠的後勤補給點到手了。
同時,朝廷的封賞也下來了,封興平伯高傑為興平侯,蔭一子為錦衣千戶。
晉二等奉天靖難推誠靖南侯黃得功為一等開國輔運推誠靖南侯,升了一級
。
封鎮海衛指揮使鄭成功為靖遠伯,至此,福建鄭家一下子出了兩個伯爵。
對山東軍的封賞,因為劉澤清已故,按立東平伯的爵位應該由劉‘春’繼承。而孫元則又上了一道摺子,說劉澤清鎮守淮安,在抗擊建奴的戰爭中英雄殉國,請朝廷撫卹。所以,朝廷就追封劉澤清為太子太保,爵位也由伯升為侯。至於劉‘春’,則領山東軍,封興平侯,這算是為劉澤清的死給了一個官方的認定。
另外,參加大勝關之戰的督師王鐸和總督上江兵馬朱大典也封了國公。
雖說南京城中的公侯伯實在太多了,但這兩人卻是惟二的非勳貴出身,非承襲爵位的有實職的國公,確實是慕煞他人了。
按說這兩人在這一戰中獲取巨大名望,或許了爵位應該非常滿意才是。
但事實上,兩人卻還是不肯消停,繼續發動手下人上摺子彈劾對方在戰場上拙劣的表現,鬧得朝堂上一片‘雞’飛狗跳,也讓馬士英頭大如鬥。[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熱門]
國戰之後,南京朝堂上人事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首先,弘光皇帝同意了史可法的辭呈。
史可法這人民族氣節還是有的,個人‘操’守也非常不錯,可惜能力實在有限,實在是不適合呆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
下野之後,按說他應該回老家去。可惜他是河南開封人,河南如今還在清軍手裡。沒辦法,只能搬去蘇州買地養老。
如今,大約是效法當初的內閣輔臣劉宇亮,大批從北方南下的官員在南京政治鬥爭失敗,可又回不了家,都寓居在蘇州城裡。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嘛!
隨著史可法的離去,東林黨在朝堂上再沒有半點勢力,弘光和馬士英總算可以大權在握不受人制衡了。
史可法一走,馬士英自然頂了上去
。
同時,朱大典也被補進了內閣。
至此,弘光政權的內閣首輔是馬士英,次輔阮大鋮,錢謙益、朱大典、王鐸則是另外三個閣員。
按說,現在弘光已經消滅了所有反動聲音,朝廷上應該萬眾一心才是。可是,內閣中的錢謙益和王鐸卻是怪話連篇,成天和皇帝、馬士英作對,有另外一個東林黨的架勢。
王鐸本是老東林出身,因為實在昏聵,加上又為了自保,以前東林的活動一概不參加,算是同史可法、高弘圖他們劃清界限,因此才在歷次政治風‘波’中保全到現在。
現在朱大典這個大仇人入閣,還將自己擠到排名最末,簡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老王爺不知道是犯了什麼糊塗,竟然開始聯絡起以前的‘門’生故舊和同窗同年‘門’,開始同馬士英作對,大有清流領袖的意思。
而錢謙益覺得這場國戰真說起功勞來,自己應該排在第一才對。沒有自己跟揚州鎮借錢給百官發俸祿,只怕阿濟格還沒打到大勝關,官員們就會為討薪撂挑子跑了,而留都守軍也會因為餓肚皮一鬨而散,拱手將這座大城讓人,這南京還守得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