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傍晚,孫元開進了泰州城。[.超多好]
餘祥和孫元新任命的泰州知州郝肖仁將孫元迎進了知州衙門。
部隊還在外面打掃戰場,俘虜的山東兵實在太多。那麼多人滿世界亂逃亂跑,說難聽點,就算是一群豬,要將他們收攏到一起,趕進圈也需許多麻煩。
孫元是個精力旺盛之人,進城的第一件時就是詢問地方民政相關事宜。
郝肖仁的政治才能確實讓孫元刮目相看,他進泰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城中還沒來得及離開的耆老、鄉紳和大族的族長召集到一起,組織民夫恢復秩序,又貼了安民告示,安撫百姓。
所以,等到孫元回泰州的時候,城中的一切都顯得井井有條。這個好小人甚至還派人打掃了街道,為大軍煮食了熱騰騰的飯菜。
相比之下,小余在地方民政上就顯得有些束手束腳,面對著千頭萬緒的地方事務,卻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只能任由郝肖仁放手做事。
十幾個地方父老都已經坐在州衙公堂上,戰戰兢兢地迎接孫元,又將一份早已經草擬好的禮單送到孫元的手中
。
孫元接過來一看,不外是某家支應多少糧草,某村某莊願意出資多少兩銀子為揚州鎮助餉云云……頗有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味道。
看到眾人畏懼的模樣,孫元安慰了他們半天,闡明揚州鎮軍的政策。說揚州鎮又不是強盜,各位父老鄉親大可放心。如今揚州府已經變成了一個大戰場,保境安民乃是孫某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怎麼說,孫某也是本地人,自然容不得別家亂軍過來禍害鄉親們。各位放心,我寧鄉軍既然進了泰州,就不會走了。
有寧鄉軍在泰州一天,絕不允許別家的軍隊過來滋擾百姓。
最後,孫元又說了最關鍵一點:從即日起,揚州鎮將在泰州城中設定衙門,一切民政皆由郝知州全權負責,你們以後有什麼事情就找他好了。還有,以後你們上繳給朝廷的夏秋兩賦都交給郝知州,由他押解去南京完差。
說完這段話之後,孫元又問那十幾個父老,這才知道,在聽到高傑前鋒部隊即將進駐泰州之後,泰州的縉紳、大戶都已經帶著家人逃去了南京。如今,明王朝在泰州的基層統治階級已經徹底空虛。
這樣也好,正方便寧鄉軍來填補這個空虛。
打發掉那群人之後,孫元這才開始聽郝肖仁的工作彙報。
這一聽,心中一陣驚喜。泰州不愧是揚州府的糧食主產區。即便在青黃不接的五月,府庫裡的糧食、絲麻依舊堆積如山,足夠軍隊受用一年。
泰州的土地肥沃,地裡出產豐富,能夠承載的人口量也大。
從郝肖仁遞過來的戶口黃冊上看,泰州有戶口八萬,以每戶六人計算,那就四十來。遇到戰爭期間,每戶抽一丁,輕易就能得到八萬人力。
坐在大堂裡放眼望出去,整個泰州房屋整齊,城市規模頗大,孫元倒真有種裂土封侯的感覺。
如今的揚州鎮總算有一塊能夠切實掌握到自己手中的地盤,不受朝廷的制約,境內一應資源都歸孫元調配,這滋味真是不錯啊!
聽著郝肖任條理清晰地稟告相關事務,孫元這對猥瑣的小胖子刮目相看
。
小余雖然是自己一手培養的,可他以前一直呆在軍中,日常處置的又是人事,對於地方民政一竅不通。而地方民政這種東西你首先應該具備的要素就是人情練達,熟悉城市農村的各個階級的利益訴求,這些都需要時間累積。
郝肖仁在永城做了十多年主薄,早就煉成了人精。明朝政治的特點是皇權不下縣,也就是說,朝廷的政令最多下達到縣一級單位。再往下,就是地方鄉紳自治,遇到實在處理不下來的事務,這才報到縣上。
明朝的知縣一級地方官都是科舉出身的進士,這些人除非考進翰林院,在六部觀政學習政治。否則,一般都會下放到地方做一任地方官,直接管理百姓。這些人讀了一輩子書,不通地方事務,很多時間都是一個擺設。衙門裡的工作,全靠以主薄為首的一群小吏維持。
因此,實際上,明朝這個龐大帝國的基礎乃是地方縉紳的胥吏。
當年孫元讀漢朝歷史的人時候讀到,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靠的是他當年在沛縣的那群做小吏的老哥們。經過多年大戰,得了天下,這些小吏們搖身一變成為大漢帝國的重臣。他心中還是奇怪,一群小吏能夠有什麼本事,竟然能夠支撐起一個大帝國。
現在一想,其實,若論起熟悉地方民情,懂得政治是何物,這些胥吏們比朝中袞袞諸公卻是要強上許多。
能夠治好一個縣城,治理一個國家也沒有任何問題。特別是在組織結構簡單,社會階級扁平化的古代。
“做得不錯。”孫元不禁朝郝小仁點了點頭:“某以後會向朝廷上書,如果還有朝廷的話,保薦你出任泰州知州。”
說著話,他冷笑一聲:“我知道,朝廷有個規矩,非進士不得為官。不過,某人現在是惟才是舉,可不會聽別人廢話。”
“多謝將軍,多謝將軍。”郝肖仁喜極而泣,就要跪下去。
孫元:“無需如此,某看重的是你治理民政的手段和本事。將士們廝殺了一天,你馬上下去安排酒食,犒賞有功將士。對了,新鮮的蔬菜得多準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