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短促的遭遇戰,時間正是在大明朝崇禎九年的八月底。
此乃是清朝的立國之戰,在勇敢善戰的阿濟格率領下,清軍共出動了滿、蒙、漢軍八旗共計十萬人,可以說,此次入關可謂是集中了清朝可以調動的所有機動力量。
清軍繞道蒙古,自喜峰口入長城,於延慶集結。然後,深入明朝京畿重地。
在為期兩月的戰爭中,清軍一路攻城掠地,連陷二十餘城,大小五十餘戰。明朝京地區損失慘重,除了少數將領之外,幾乎沒有組織起象樣的反擊。
至於清兵此次的劫掠,自然是十分豐厚的
。到現在,心滿意足的清朝大軍已經大部開到密雲、平谷一帶,準備北返。
在如此規模巨大的入侵戰中,其實寧鄉軍與阿山的此次遭遇並不算什麼。但卻是唯一的勝蹟,對於軍心士的提振,卻有難以估量的影響。
特別是對寧鄉軍普通士卒和軍官來說,更是如此。在以往,金人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已經廣為人知。在沒有真正和滿清建奴交手之前,說句實在話,大家還是心中忐忑。此此不但親眼見到了傳說中的遼東野人,還親手粘了他們的血。
大家突然發現,其實建奴也沒什麼了不起。也就是個子高些、力氣大些、武藝強些。可對上寧鄉軍,卻還是如待宰的羔羊一般不堪一擊。
孫元和京營匯合之後,帶兵回到老營。
在當地駐紮了兩日,休整完畢之後,探馬來報附近幾個州縣的建奴都已盡數北上。方圓幾百裡之內,再看不到建奴一兵一卒。
孫元知道,這是建奴開始陸續北歸了。
這一時期的滿清剛剛立國,還沒有南下與明朝爭奪天下的心思。畢竟,如今的明朝雖然已經國庫空虛,衰弱得如同八旬老翁。(.棉花糖但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剛消滅了農民軍主力,表面上看來,困繞明王朝多年的內亂好象有平息的跡象。且明朝的統治還很穩固,滿清兵力本弱,即便出動漢、蒙八旗,每次入關也不過是十萬人之數。
在皇太極看來,這點兵力顯然是不可能滅掉一個老大帝國的。就算滅亡了明朝,也不可能以區區十萬人統治老大帝國的億兆百姓。
不但皇太極這麼看,其他滿清貴族也這麼認為的。在建奴眼中,明朝也不過是一個用來度過機荒的大糧倉而已。
在真實的歷史上,就在九月一日這天,阿濟格手下的第一支軍隊將從冷口出塞。也就是喜峰口和山海關之間的狹長地帶,也就是後世的遷安縣。
在接下來的十餘日內,所有的入關清軍將盡數撤出。
也就是說,接下來,寧鄉軍不會在遇到任何一支建奴軍隊。就算他們想再覓戰機,也跑不過騎著快馬的建奴
。也就是說,寧鄉軍現在可以進京城獻俘了。
可京營已經被建奴嚇破了膽子,如何肯現在回北京,說是怕半路上再遇到敵人伏擊。
這群老爺兵以前在京城就是紈絝子弟和浪蕩子,很多人都沒有經過軍事訓練,戰鬥力也就是地方鄉軍的水準。否則,高起潛帶領他們出京之後,不會一直在京城南部區域兜圈子,轉進轉進再轉進。
所以,對於孫元的提議,高起潛立即就否定了,說不急,一切還是等朝廷的旨意下來之後再說。
高起潛乃是司禮監內相,如今又做了京營的統帥出城迎敵。在出城之前,皇帝就頒下旨意,又賜下尚方寶劍,讓所有進京的勤王軍隊都歸他節制。也就是說,如今的高起潛代表的是天子的意志,對於京畿地區除北京城之外一切軍務都有臨機決斷之權。[.超多好]
如此一來,高起潛就成了孫元和王允成名義上的領導。
高起潛在出城之前自然知道京營是什麼德行,靠他們若是想同建奴打仗,死得不要太難看。不但京營,就算是關寧軍、宣大軍過來,也肯定不死遼東野人的隨後。既然這樣,咱就不去送死了。只要能保住京營,將來還朝,對皇帝和朝廷也算是有個交代。
反正這幾十年來,大明朝軍隊屢屢敗在建奴手上,就連京城也被人家搶過幾次,也不差這一回。
好在也是他運氣好,出京之後,消極避戰了兩月,現在總算是等到了建奴徹底吃飽,準備撤退的時候了。如果現在回京,鬼知道建奴會不會殺個回馬槍,順手將自己給幹掉。如果那樣,我這兩個月在野外吃風喝露豈不是白辛苦一場?
高起潛既然做出這樣的決策,又有尚方寶劍在手,孫元也不廢話,直接將嘴閉上了。
這死太監和自己性相不和,如果說僵了,他一翻臉用尚方寶劍將我孫元砍了,我可沒處申冤去。
孫元雖然在滁州、泗州立下絕世功勞,可在朝中袞袞諸公眼中也不過是一個武夫。行軍法殺一個武人,對他們來說可沒有任何心理負擔。要說地位高,現在的孫元可比不上毛文龍和賀人龍;至於功勞,也不過比賀人龍大一點點,也就同以一軍之力牽制了整個建奴八旗的毛文龍相當
。可這有如何,這兩人一個不小心,還不是被人如殺狗一樣砍了腦袋。
君子避凶就吉,遲一些日子進京就遲一些好了,也不急。
不過,老是駐紮在野地裡也不是辦法,秋老虎厲害,得小心軍中起了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