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陳遠的說法,李二基本還是贊同的。
首先大仗肯定不能打。
儘管眼下兵強馬壯,看上去一切都很好,可實際上就是剛剛起步。
真要這個時候大打一場,說實話就是打贏了也不賺,很影響後面的發育。
當務之急,還是穩,低調,發展。
與其消耗好不容易有點起色的國力去打一場大仗,不如先把得到的土豆玉米棉花以及新技術都好好利用起來,把國內的頑疾先解決。
其次培養大量的讀書人,把教育跟開拓相結合,行教化之法,為將來做準備,是個好主意。
別說什麼域外蠻夷不服教化。
不服教化,那是因為沒打服,沒打怕。
都沒打服,沒打怕,光靠嘴巴講道理,自然而然是不聽的。
那老子不肯點不扇兩巴掌兒子還不聽話呢,更何況那些茹毛飲血的蠻夷?
這一點歷史也有證明。
先秦時期,一樣是諸侯林立,誰都不服誰,教化,都打不贏,談什麼教化?
可自打始皇帝橫掃六合,一統六國,車同軌,書同文,誰敢反對?
歸根結底都是逼出來的。
這一點人跟牲畜其實差不多,不逼一逼,很一點,他都不知道自己原來可以這麼聽話。
當然,仗還是要打的。
大仗不打,小仗可以打嘛!
不然如何保證戰鬥力,不然造那麼些兵器鎧甲做什麼?
況且適當秀秀肌肉,警告警告周圍那些壞人別來惹我也是好的。
而對於那些外域之人,一味教化也是不行的。
佛還只渡有緣人呢!
真要遇上那些劣根性的,不尊教化的,還是滅了比較省事。
順便還能儆個猴。
於是便說道:“賢弟所言在理,不過大仗不打,小仗還是可以打一打的。
高昌就不錯,雖身在西域,實則自古以來便是我漢家疆土,而今列土分疆自立為王尚且不說,還勾結突厥,屢次犯我大唐疆土,辱我大唐顏面,是時候讓其認祖歸宗了。”
內幕還是很多的。
高昌王國地處天山南路北道沿線,乃絲路重鎮。
這地方最初是否漢家疆土不清楚,大機率是不是的。
但自西漢宣帝派遣將士攜家屬前往屯田,且耕且守,便是了。
從這個角度說,而今高昌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還跟突厥沆瀣一氣,那的確就是列土分疆,數典忘宗。
也因此,是該給點顏色。
文藝一點便是,認祖歸宗。
陳遠雖然不清楚這些,但這個觀點他是絕對贊同的。
因為這個高昌聽起來跟東邊那個島一樣,不讓它認祖歸宗念頭都不能通達。
這時李二又笑道:“至於那教化之事,好辦,舊學嘛,而今書局紙廠都準備下放了,推廣起來,輕而易舉。
不過單行教化之事也是不行的,必要之時,還要有鐵血手段,此點賢弟乃是後世之人,博聞廣見,當比愚兄懂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