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四章

【原文】大道[1]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2],功成而不名有[3]。

衣養[4]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5],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註釋】[1]:同泛,廣泛或氾濫。

[2]辭:言詞。不辭,意為不說三道四,不推辭、不辭讓。[3]不名有:不自以為有功。

[4]衣養:一本作

“衣被”,意為覆蓋。[5]不為主:不自以為主宰。【譯文】大道像大水氾濫一樣無處不到,萬物依靠它生存繁衍,但它從不拒絕萬物的索求。

它建立了偌大的功勳,卻從來不居功。它用衣食養育萬物,卻不做萬物的主人。

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可以稱之為得到了小道;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之為得到了大道。

就是因為這個道理,聖人始終不把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所以能成其大。

【解析】本章講的是

“道”的作用。

“道”不主宰萬物,完全順任自然,生長、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所需。

“道”是一個物質性的概念,它是耳、目、觸、嗅諸感覺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卻無時無刻不存在於自然界之中,而不是僅憑人們的主觀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

此外,老子在本章裡發揮的

“不辭”、

“不有”、

“不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佔有慾、支配欲,從

“衣養萬物”中使人們感受到愛與溫暖的氛圍。老子認為統治者治理社會是與統治者的個人人格修為緊密相關的。

個人人格修為是小道,而以個人人格修為的小道去治理社會,則能成就出大道。

“常無慾”是個人人格修為的核心,只要統治者沒有個人的私慾,那麼就不會把天下萬物視為己有,從而也就會出現

“萬物歸焉而不知主”的理想社會環境。本文實際是在期望統治者們應該像

“道”那樣起

“樸”的作用,用

“道”的理念來管理國家,管理人民。此章內容從另一角度看,又是在談作為統治者所應該具備的道德修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