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常無名,樸[1]雖小[2],天下莫能臣[3]。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4]。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5]。始制有名[6],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7]。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8]。【註釋】[1]無名、樸:這是指
“道”的特徵。[2]小:用以形容
“道”是隱而不可見的。[3]莫能臣:這裡是說沒有人能使之臣服。臣:臣服,駕馭。
[4]自賓:賓,服從。自將賓服於
“道”。[5]自均:自然均勻。[6]始制有名:萬物興作,於是產生了各種名稱。
名,即名分,即官職的等級名稱。[7]可以不殆:不殆,沒有危險。
[8]猶川穀之於江海:之於,流入;一說正文應為
“道之在天下,譬猶江海之與川穀”。【譯文】我們所說的
“道”永遠是無名,它雖然質樸而不可見,但天下沒有誰能使它服從自己。
侯王如果能夠依照
“道”的原則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自然地歸從。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必指使它而會自然均勻。
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種管理體制,制定各種制度確定各種名分,任命各級官長辦事。
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約,適可而止。知道制約、適可而止,就沒有什麼差池了。
道存在於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歸流於它,使萬物自然賓服。
【解析】這一章講了
“無名”、
“有名”、
“知止”,這些觀點表達了老子的
“無為”的政治思想。他認為能守樸,定能天下無敵。老子的哲學在世界觀、辯證法方面,都具有這種素樸的特點,在老子的書中也是用直觀來說明自然現象的普遍聯絡的。
老子以道可大可小,來警戒侯王不要野心太大,要把自己擺在既定的位置上,不要無限地擴大自己的權力。
道是先天地而生的,說它大,它能生天地萬物,宇宙都須依據它的法則執行;說它小,它又搏之不得。
道作為物質世界的未被感知的存在,在宇宙則為宇宙之道,它統轄宇宙的發展變化;在天地則為天地之道,它統轄天地的發展變化;在人世間則為人世間之道,它統轄人世間的發展變化。
所以老子講
“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道在哪個範圍之內,就發揮哪個範圍的作用。
如果天地是江海,那麼道就以河流湖泊的面貌出現為江海注水。道都這樣,更何況侯王呢?
作侯則應老老實實為侯,不要生出野心想為王;作王則應老老實實為王,不要生出野心想擴大許可權範圍。
《道德經》裡所講的
“道”,就是指物質世界的實體及其變化的原因和規律。
“道”是永恆的,既如無名之樸,是極幽微的。有智者可以
“知”取,勇者可以
“武”使,巧者可以
“事”役,力者可以
“重”任,貪者可以
“財”淫。唯有抱朴無為,不以
“物”累其真,不以
“欲”害其神,至天下無敵。道之偉大,猶如江海可容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