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如禹治水,刻石銘志;
禹治水成功,立碑紀德;
衡山民間傳說等等。
當然,也有很多爭議。
更有甚者,還認為“禹王碑”是秦始皇南巡紀念大禹而刻的碑,或是楚國的文字等等。
但是,不管大家如何去,解讀“禹王碑”的身世,去絲毫不影響,其巨大的影響力!
故而,歷朝歷代均有大量的名人、文人,對其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他們紛紛想要前去瞻仰和膜拜,傳說中的“禹王碑”。
只不過,大家都不知道“禹王碑”確切的位置。
所以,對於“禹王碑”,大家都是隻聞其名,不見其身。
要說“禹王碑”最早的文字記載,一般認為,是見於羅含(歷西晉和東晉兩朝)所寫的的《湘中記》之中。
該書記載“禹王碑”道:“岣嶁山(古指衡山有王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
此後,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宋徐靈期,在其《南嶽記》,也提到過“禹王碑”。
即:“雲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壇,流水縈之,最為勝絕。”
而且,據傳,曾修真於南嶽衡山紫蓋、雲密二峰的修道之人徐靈期,還因採藥煉丹,親眼見過“禹王碑”。
不過,畢竟是傳說,無法考證。
當然,如果從此禹王碑還只是傳說,那很多人就算造假,也不會選擇它。
但是,後來它還是不停的出現。
比如等到南北朝時,南朝之蕭齊時期,“禹王碑”的名聲,第一次開始流傳於世。
此事記載於,南朝梁代時期劉顯的《粹機錄》之中。
即:“蕭齊高祖子鑠封衡陽王,有山人成翳遊衡嶽,得禹碑。摹而獻之,王寶之,爰採佳石翻刻,始見於世。”
不過,傳說中的“禹王碑”母石,以及在南北朝時期,流傳的翻刻版的“禹王碑”,後人基本都沒找到過。
另外,東漢趙曄所撰的《吳越春秋》中,也有記載“禹王碑”。
即:“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授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
顯然,唐朝之前的,漢朝、晉朝、南北朝等,都有過“禹王碑”的記述,這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所以,唐代的文學家韓愈,還親自到南嶽衡山,尋找過“禹王碑”。
但是卻沒有找到,一番失望之下,韓愈作了首《岣嶁山神禹碑》詩,悻悻而歸。
只見韓愈寫詩道:“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科斗拳身薤倒披,鸞飄鳳泊拿虎螭。事嚴跡秘鬼莫窺,道人獨上偶見之,我來諮嗟涕漣洏。千搜萬索何處有,森森綠樹猿猱悲。”
此外,同樣也是唐代的詩人劉禹錫,也稱詠過禹碑。
其寫詩道:“常聞祝融峰,上有神禹碑。古石琅玩姿,秘文璃虎形。”
因為無論是晉朝也好,南北朝也好,還是隋唐也好,古人往往都是隻聽過傳說,而都沒見過“禹王碑”。
故而,“禹王碑”的真假和身世,被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神秘外衣。
繼而,愈發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不過,到了南宋時期,事情出現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