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我們的祖上還是不敢想、不敢幹,誇張的太輕了。
人家阿三那邊,一次戰爭,動不動就幾千萬人參戰,甚至一次能殺幾十億人。
可惜《武成》早已散佚,我們今天已經無法看到這篇珍貴的歷史文獻,不知道真實的歷史到底是什麼樣。
當然,雖然我們看不到,但古人是看到過的。
東漢時《武成》尚未散佚,王充就讀過《武成》,並做出了十分精當的評論。
“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戰血流漂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與漢秦一實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實也。”
改朝換代,往往伴隨著大規模戰爭。
大規模戰爭,意味著大規模殺傷,古今一理。
應當說武王滅商也是如此,只不過因為後世出於政治目的而不斷神化,才出現了兵不血刃就改朝換代的敘事體系。
可是如果我們再深入思考,就會產生“否定之否定”的想法。
首先,《世俘》對俘虜數量和斬殺人數的記載,一定是做了極大的誇張。
一戰殺傷數十萬,只有到了戰國中後期,秦統一戰爭中才出現。
在此前近一千年的牧野之戰時,我國的社會經濟水平和人口數量,都遠遠不如戰國時期。
戰爭的殺傷規模,怎麼可能如此巨大?這完全不符合當時的實際。
其次,就算戰爭殺傷巨大,也不會到“血流漂杵”的程度。
杵是什麼,歷來有一定的爭議,有人說是盾牌,有人說是春米器具。
但肯定是某種木製品,而且有一定的體量。
牧野是一片開闊平坦的原野,要想讓木杵漂起,怎麼也要幾十厘米的水深。
成年男子身體裡的血液,不過五六千毫升,即使是十萬人的血液,也不過數百立方米。
這點血液鋪灑在廣袤的平原上,不可能產生幾十厘米深的積血。
正如王充所說:“武王伐紂於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幹燥,兵頓血流,輒燥入土,安得杵浮?”
既然“血流漂杵”如此不合常理,為什麼《武成》會記下“血流漂杵”這樣具體生動的細節呢?
近來有學者重新考察這一問題,提出了新的解釋。
這就是《論“血流漂杵”的歷史真相》。
首先,武王伐紂之時,應當有一場持續性的大雨。
《國語·周語》載“王以二月癸亥夜陣,未畢而雨”;
《呂氏春秋》載“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輟”;
《六韜》載“武王東伐,至於河上,雨甚雷疾”。
其他典籍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記載。
綜合這些史料,我們可以得知,在牧野之戰前後,確實應當有一場大雨,甚至戰鬥也是冒雨進行的。
其次,牧野此地,在當時臨近黃河,雙方軍隊很可能是臨河佈陣。
臨河佈陣的好處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能夠防止對方從側翼偷襲。
在暴雨之中,臨河交戰,血水被雨水衝入河流。
因短時間內出現大量殺傷,血液將河水染紅,也是很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