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發明鏡子一來,自然都想著製作大的全身鏡。
而一些皇帝、貴人,也能夠得到這種大鏡。
但這類大型銅鏡的實物,我們卻有很長時間難覓其蹤。
直到1980年齊魯臨淄大武公社窩託村南古墓五號陪葬坑,出土一件西漢武帝前後的長方形夔龍紋多鈕大銅鏡,才使我們見到了大型銅鏡。
這面鏡長115.1厘米,寬57.5厘米,背部有五個環形弦紋鈕,兩短邊又各鑄二鈕。
每一環鈕四周,飾柿蒂形紋。
背又飾有夔龍糾結圖案,捲曲交錯自如。
這件大型銅鏡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撐,鏡背面和邊上的鈕,可能就是與柱子和座子固定時用的。
這個就是世界最大青銅鏡,之前陳文哲已經看過,也學到了製作技術。
而在這製作青銅鏡的技術當中,有一項陳文哲十分熟悉的,就是磨鏡術。
因為銅鏡不但要時時擦抹乾淨,而且還得常常去磨光,才能夠保持光亮如新,照出影像來。
在古代磨鏡在從前是一種專門職業,和磨刀剪的工匠們一樣。
操這項職業的人,手裡拿著長約5寸、闊2寸5分的幾塊鐵片。
好像拍板的模樣,沿街敲打著。
婦女們聽見後,即可出來磨鏡,這叫做“驚閨”,這在《事物原始》之中有記載。
古代繪畫作品上,就有描繪這一景況的。
畫中磨鏡者蹲在地上,俯身於磨鏡石上磨擦銅鏡。
一婦人手捧銅鏡,立於一旁等候。
1982年7月,在川省彭山縣亭子坡南宋虞公著夫婦合葬墓中,出土了一件磨鏡磚。
磚為細泥灰陶質,呈圓形,直徑26厘米,厚3厘米,磨面光滑平整。
據發掘報告稱,出土時磚的磨面上,尚殘留有少許墨色粉末及水銀細粒。
磚背面鑿有,由外到裡的三條方向相同的弧形斜面稜槽,長7厘米~9.厘米,寬6厘米~7厘米。
這些鏡子往往裝飾華美,畢竟越是漂亮,越受人追捧,這一點自古皆然。
銅鏡上的紋飾雕刻手法多種多樣,無論是線雕、平雕、浮雕、圓雕、透空雕,都顯得非常細膩生動。
紋飾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從幾何紋飾到禽鳥花卉,從神話傳說到寫實圖案,天上人間,人神雜陳,動物植物,交織並列,構思巧妙,包羅永珍。
早年紹興出土、現藏大海博物館的漢代“伍子胥畫像鏡”,就是一件絕好的作品。
這件鏡子鏡背四乳,分成四區環繞配置圖案。
第一組有鑄銘“越王”、“范蠡”,二人席地而坐,相對交談,表現範蠢在出謀劃策,讓越王勾踐使美人計;
第二組為著長裙的二女,有鑄銘“玉女二人”,表現越王以玉女二人賄賂吳太宰伯嚭(音pi);
第三組鑄銘“吳王”,吳王坐在幔帳中,左手微舉,表現吳王聽信太宰伯嚭的讒言,決定將伍子胥賜死;
第四組一人鬚眉怒豎,瞪目咬牙,手持長劍置於頸下,鑄銘“忠臣伍子胥”,表現伍子胥被逼自刎。
整個圖紋採用浮雕手法,形態生動,惟妙惟肖,概括性極強。
早在商代,工匠們為了增強青銅器的裝飾效果,就已經掌握了嵌赤銅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