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家子就這麼心安理得?他們真的沒有做過虧心事?
陳文哲還真就相信,飢寒自起盜心,身懷利刃殺心自起。
有著一身盜墓的本事,他家在建國之後就真的沒有再重操舊業過?
看著青銅馬車,使用回溯,當然他不會看發掘這輛馬車的景象,而是透過這兩馬車延伸到接觸過這輛馬車的人。
果然,很快他就有所收穫,那是一九八七年?
1987年4月,西陝岐山,一個村民正在自家田地裡勞作。
結果,他居然發現了盜墓賊埋藏贓物的土坑。
趁著四下無人,他選擇將裡面發現的刀狀古錢幣收入囊中。
那時候,當地正在徵集文物,他想著去求個財路,就帶上文物前往,沒想到後來的事情卻超出他的想象。
當時,鄭家塄村的村民張孟岐,在勞作時意外發現田裡,有一塊區域似乎不太尋常。
周遭都是平坦的地勢,偏偏那塊區域有一堆輕微隆起的土坑。
出於好奇心理,他用鋤頭輕輕地翻了下那堆土坑,卻發現坑裡面居然有個破破爛爛的布袋。
他以為是惡作劇,就用腳踢開了布袋,卻發現裡面散落出了一堆看上去很像飛刀的錢幣,和一面質地古樸的銅鏡。
他雖然不懂這些東西的價值,但看上去有些年代了,想來應該值點錢,就準備將這些東西變現,給自家添一點家用。
他一個人在家踱步半宿後,決定先佯裝自己未曾撿到這些物件,在社會上不動聲色打聽出貨的渠道。
別看張孟岐文化水平不高,但思路卻相當清晰。
他一方面擔心自己不懂文物,怕被文物販子騙。
另一方面又怕自己拿到文物商店變賣時,解釋不了物品的來源。
因此,他決定還是採用徵集文物的方式,既合法又安全。
只是,沒想到張孟岐的想法雖好,卻還是過度樂觀了。
兩天後,張孟岐帶上這些寶貝到市博物館,並在工作人員面前拿出這些文物。
工作人員看到後完全沒有購買的意思,給張孟岐講起了“文物保護”的重要性,鼓勵張孟岐主動將文物無償捐獻。
張孟岐一聽自然不願意,只想求財的他不甘心地拿著文物轉身就走。
只不過,張孟岐擔心“夜長夢多”,想著這些寶貝總不能砸在手裡,就打算到縣博物館裡碰碰運氣。
這一次,張孟岐倒沒有失望。
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倒是熱心不少,不僅認真勘驗了這些文物,還告訴他這些文物應該是王莽時期的金錯刀。
這是古代貨幣中比較珍貴的一種,這在當時可以給他20元的獎勵。
而那些金錯刀和銅鏡,也成為了縣博物館裡的文物。
之所以瞭解到這些,是因為接觸過青銅馬車的就有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
而這位工作人員,就是陳文哲跟前攤主家族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