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岐山縣誌》為之辨正:“史傳無曹交來秦之文,或皂角與曹交音相類,故訛。近年土人於墓前犁出志石,乃左通政楊恭祖(按即楊賢暨妻霍氏墓,可以證曹交之訛。”
其志石昔存該村張氏祠,不知何時亡佚。
光緒志所辨明者,當地人多不知曉,至今仍訛呼如故。
考楊賢其人,乃今北郭鄉餘家莊楊姓居民之遠祖。
原籍鳳翔,明初遷居岐山,子孫繁衍,成為岐山望族。
此家族之祖塋,尚有三處:一在西方鄉祝家河,內有10冢;
一在麻葉溝左側白泉原,內有14冢;
一在孝子陵鄉溫家村,內有24冢。
此處人多渾稱之為楊御史(指楊紹程墳,而從此陳文哲看到,他這一次遇到的是一個盜墓世家啊!
他們不止是盜掘了商代、西周、東周、秦漢時期的古墓,後期的宋元明清好像也沒有幸免。
當然,在百多年前的滿清時期,人家盜墓的根本原因,也許是為了保護這些目標太過明顯的古墓呢?
只不過,到了此時,陳文哲已經有點犯愁。
這一大家族百多年來,不會始終如一的傳承祖輩的手藝吧?
也是因為他們太厲害了,才會樹大招風,被人盯上了?
要不然,他們家不可能著急的找到陳文哲,想要出手家族的藏品。
此時陳文哲已經意識到,這一家子很可能是一個盜墓世家。
當然,人家現在應該是合法的,要不然政府不可能留著他們,還讓他們能夠賣出家族收藏。
想到盜墓世家,陳文哲自自然人的想到了自己的傳承,像是搬山傳承、尋龍傳承。
想到尋龍,陳文哲心中一動,他再次翻開那些照片。
他想要透過發掘那些大墓的場景,分析一下這些大墓的風水,或者是盜掘手段。
陳文哲還真想看看,這一家子是御靈力士傳人,還是搬山道人傳人,甚至就單純的傳承自摸金校尉。
要知道這些傳承,都是傳承有序的。
剛開始也許是在官府之中傳承,後來肯定就變成了家族傳承,師徒傳承都不多。
而只要有傳承,就可以透過蛛絲馬跡,發現一些跡象,最終推斷出他們是不是專業的。
如果是專業的盜墓世家,那麼他們手中的東西,數量肯定多的超出陳文哲的想象。
恐怕也會出乎官方的想象,他們應該是不瞭解這一家子到底藏匿了多少寶物,要不然,沒有人不會心動。
只不過,現在那麼多大墓的照片出現,就已經說明問題了。
最少這一家子的實力就很強,要不然也不可能保住現在暴露的這些寶物。
看著照片,陳文哲想要好好分析一下。
要知道,國內的盜墓工作可是有很長的歷史。
第一個盜墓時代是夏、商、周,這一時代。
那時候的我國社會等級已經階級分明,國家一半以上的財富,都已掌握在了王公貴族手中。
不僅如此,古代規定的祭祀葬制,也讓很多有心人看到了商機。
一些部落的父氏或貴族死後,其家人都會將他安葬在一個地方。
古時候的風水不太旺,家人往往會選擇風景比較好的地方安葬,安葬的規格也比較特殊。
一般都是挖掘出一個大的地下空間,作為家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