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東西你從哪裡弄來的?”
抓著石蛙,陳文哲愛不釋手的檢視著,他是越看越喜歡。
這東西雖然看著簡單,但它應該是玉製品,要是真的商代石蛙,那價值就很高了。
如果不說,普通人就算往天上猜,也猜不出它的價格。
陳文哲知道這麼一件石蛙,在香江蘇富比拍賣了2880萬。
一件看似普通的商代石蛙,以2880萬的價格成交,一時間,收藏圈激起了千層浪!
很多人認為,買家是個傻子,花2000多萬買了一塊兒石頭!
那麼這個買家到底傻不傻呢?自然是不傻的!
“你絕對想不到,我透過什麼渠道弄來的。”
看著曹慶春得意的眼神,陳文哲脫口而出:“不會是透過網路平臺拍下的吧?”
“我艹,你這都猜得到?”這一次曹慶春是真的震驚了。
陳文哲更加震驚:“真的?”
他也就是看曹慶春那得意的樣子,再想想能夠讓他得意的不靠譜的古董來源渠道。
哪裡還有網路平臺,更加不靠譜的?
真玩意上面要是能夠買到真正的古董,很多人都想著直接吃了。
可是,曹慶春就真的這麼幸運?
不要說在網上買商代石蛙,就算是在世界級的拍賣行拍一件,也能引起軒然大波,這自然是有原因的。
香江正規拍賣機構,以2880萬成交的一隻商代石蛙,也形象地詮釋了“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俗語。
而且在收藏界,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其中一種能夠邏輯自洽的觀點認為,文物的價值與材質完全沒有關係。
許慎也不是說過嗎?“石之美者為玉”。
所以和田玉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它就是個好看的石頭罷了。
其它美石都能取而代之,而這近三千萬成交的小石蛙就是明證啊!
持這種態度者,多為植根未深的心浮氣躁之徒。
他們對《說文解字》的認知,也多半是來自於網路上的斷章取義。
為什麼不去看看原文中“其有五德”云云的字尾呢?
如果用這些玉德加以限制,包括其它產區的軟玉在內的一眾“美石”,在古人的認知之中,都只能被稱之為“石之似玉者”。
至於高價成交的這件小石蛙,它恰恰證明了,當前和田玉被嚴重低估的真相。
請注意,陳文哲在這裡的觀點,並非是要簡單地打壓“石”,而抬高自己所推崇的“玉”。
他一直以為,一件收藏品的價值,可以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部分。
且這兩者,就像人的肉身與靈魂一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而具體到這種大理石蛙上,就體現為廉價的材質與悠久的歷史、精湛的藝術,以及深厚文化價值的有機結合,這才是它能夠以高價成交的根本原因所在。
與其情況相似,2007年,一件出自於美索布達米亞文明的石獅,以4.7億元的高價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