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重獲新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重獲新生 (1 / 2)

制瓷所需要的泥料,都是山上運下來的,這個材料價格並不高,這是龍泉的自然資源。

山上運下來的泥土,並不是這樣就可以用的,要經過清洗。

這個清洗過程,無非就是過濾掉其中的雜質。

為了減少其中鐵含量,都要用大磁鐵來吸掉顆粒狀的鐵質;

釉是紫金土自然髮色,現在很純正的紫金土已經很少了。

有了合格的泥土,製作了合格的素胚,就可以開始進窯燒製第一次。

將木柴備好,點燃窯火,一時煙霧蒸騰。

已經建起來一年多的窯爐,遠望似一條長龍,因此古窯又稱“龍窯”。

就是這種柴窯,傳承著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方法。

陳文哲現在用的這座窯口,是經過他的設計之後,複製出來的古龍。

在古代,這種窯口之內的窯火不斷的話,每年才能兩燒。

所以,古代的柴窯燒製成本,才會那麼高。

當然,到了清代,特別是清咸豐元年,這種龍窯已經發展的很完善,最主要的是一次燒製數量很大。

在那個時期,一座龍窯有可能朝三十多米,共分二十多個室,一次可燒1萬餘件。

高嶺土經粉碎淘洗之後,練泥成型,再歷修坯、裝飾、素燒、上釉等多道工序,方可放入匣缽中裝窯。

在龍窯內,用木柴燒足一天一夜後再冷卻三天三夜,才能大功告成。

燒窯時,匠人一刻也不能鬆懈。

他們要和窯工們一起,晝夜守在龍窯兩邊,觀察火焰的顏色,並透過每室兩邊的投柴孔增補柴火。

直到溫度達到1300攝氏度——那是燒出上好青釉色的溫度。

得益於龍泉得天獨厚的礦石和高嶺土,才能燒製出龍泉青瓷那溫潤如玉的手感。

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原料之外,火候的把控更為重要。

特別是溫度,控溫稍有不慎,便會變形和產生色差。

即便經驗老到,時時刻刻蹲守在窯前,最終的成品率依舊不過1/10。

這是土與火的結合,人工很難掌控,所以好作品可遇而不可求。

當然,話雖如此,陳文哲依然堅持傳承古法燒製技藝。

千餘年的燒製過程中,龍泉窯形成了以哥窯和弟窯為代表的窯址。

出現於南宋的黑胎厚釉開片瓷器,產自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

白胎厚釉,釉色青碧柔和的則出自弟窯。

其中,粉青和梅子青是傳統青瓷釉色之美的代表。

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這就是最頂級龍泉青瓷的經典特徵。

在龍泉,青瓷是藝術品,也是日用品。

千百年來,青瓷器皿的光彩,不僅收藏在博物館裡,陳列在西街的店鋪中,也在裝點著普通人家的茶几、餐桌、陽臺。

釉色,是青瓷之魂。

好的釉色配方,需要數百次試驗才能成功。

因此,古代匠人們的制釉配方往往師徒相傳,秘而不宣。

而陳文哲想要獲得一些好的配方,就容易多了。

比如青釉配方,我國在1957年,就設立了國營龍泉瓷廠及青瓷研究所。

這使龍泉青瓷生產,在極短的時間內恢復到較高水平。

集中力量辦大事,從來都是最管用的攻關方法。

當年在多方努力下,近乎失傳的龍泉青瓷釉料配比方法,得以基本恢復。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