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有明一代官窯,宣德青花、成化鬥彩是明代官窯生產最優製品之一。
宣、成二窯所處時期,亦是明官窯中最為輝煌的兩個時期。
宣德彷北宋汝、鈞窯器,成化彷南宋官窯器標誌了當時御廠具備了高超的制瓷技藝。
宣德官窯彷宋官窯器,不是刻意彷真,而只是彷其大意。
但透過彷制提,也高了制瓷工藝水平,繁衍了新的瓷器品種。
清代雍、乾時期燒製的彷宋官窯器,明顯受宣、成二窯的影響。
如宣德官窯利用微量的鈷為著色劑,燒成的天青色彷汝器。
利用低溫熔塊鉛質釉,作成灑藍釉彷宋鈞窯器。
其天青釉和灑藍釉,與汝釉和鈞釉相去甚遠。
但前者在清雍正時期,變成著名的天青釉。
後者在清乾隆時期,演變為爐鈞花釉。
這可不簡單,比如雍正天青釉,這可是十分著名的雍正單色釉作品中十分重要的一種。
沒有青花的藍白相映,沒有彩瓷的繁複繽紛。
縱然僅純淨一色,卻不輸於“濃抹澹妝”,這就是單色釉。
大美至簡,卻並不簡單!
單色釉又被稱為“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
由於瓷釉內所含化學成分的不同,不同種類的單色釉瓷器,燒成後會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
單色釉瓷器以其質地迥異的胎體,和美不勝收的釉色,曾經在我國陶瓷藝術史上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以釉色作為裝飾,是瓷器工藝中最早的裝飾手段,早在東漢就出現了。
至清代,更集大成,形成了絢爛多彩的單色釉品種,成為景鎮官窯的四大名瓷之一。
清代單色釉的燒造,尤以雍正時期最為鼎盛,其品種之富、水平之高均達到了歷史頂峰。
雍正青釉,以微量鐵為呈色劑。
這是我國最古老最傳統的,曾經一度占主導地位的色瓷釉。
這種釉色,宋代龍泉窯燒製的青釉器,已達到了高度水平。
以後逐漸衰落,康熙時燒製的彷龍泉青釉瓷器,才又重新提升青釉的地位。
雍正青釉在康熙的基礎上,質量進一步得到提升。
這一時期的青釉瓷,達到完全成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