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陶瓷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世界矚目的,對現代設計的影響,也是深遠並且巨大的。
從順治時期的承上啟下,到康雍乾盛世的百花齊放。
儘管最後由於局勢動盪等原因,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敗。
但仍然在我國的工藝美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它的傳世作品,體現了當時的審美觀、世界觀、道德觀。
其審美價值很高,不僅是珍貴的文物,更是珍貴的藝術品。
當然也是傳統勞動人民創造力、想象力、審美能力的體現。
那個時期的康熙的青花、五彩、三彩、郎窯紅、豇豆紅、琺琅彩等裝飾品種,風格別開生面;
雍正的粉彩、鬥彩、青花和高低溫顏色釉等,粉潤柔和,樸素清逸。
乾隆的制瓷工藝,精妙絕倫、鬼斧匠工,前無古人。
青花玲瓏瓷、象生瓷雕、仿古銅、竹木、漆器等特種工藝瓷,惟妙惟肖,巧奪天工。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年間琺琅彩、粉彩,是這一時期勞動人民的重大發明。
琺琅彩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初期琺琅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徵。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琅彩的影響而產生的新品種。
描繪人物服裝或植物花朵時,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調合的彩料渲染。
其效果較淡雅柔麗,視覺上比五彩軟,所以也稱“軟彩。
康熙後期的瓷畫風格,多受當時著名畫家“四王”的影響,裝飾內容多為山水松石、古裝人物、神仙羅漢、仕女美婦等等。
當然,康熙年間模仿前代名瓷,也是這一時期的生產特點。
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銅器,在風格特點上,模仿各大名窯的釉色紋飾等。
這種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多種顏色釉的出現。
如“臧窯”出產的蛇皮綠、鱔魚黃、吉翠、澆黃等等。
康熙四十四年,朗廷極任巡撫,兼管窯務,史稱“郎窯”。
在其任職期間,大力推動瓷器革新。
豇豆紅、郎窯紅、胭脂紅、祭紅、灑藍、瓜皮綠、孔雀藍、豆青、金銀釉等等花色品種,紛紛出現,爭奇鬥豔。
而到乾隆時期,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華,一面吸收西方藝術。
外觀造型大部分比較規整,除常見器型外,出現了一些奇巧怪誕的物件。
主要用於賞玩,被稱作“渾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此時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轉心、轉頸等技藝手段,製作工藝極其精緻。
象生瓷技術高超,仿木紋、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屬器等等,幾可亂真。
這與當時制瓷藝人的高超技術密不可分,他們高度準確地掌握了釉料的配製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別的物質效果。
到了乾隆時期,粉彩完全取代了五彩,但產品質量不如前代。
在粉彩器皿上講究用鏤空、堆塑的裝飾手段,輔以“軋道工藝”和開光、剔刻等等。
這些工藝到底有過好,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陳文哲因為全都製作過,所以十分清楚。
比如其中的名品“古月軒”珍瓷,這是一種有署“古月軒”的珍貴瓷器,它是以乾隆宮中古月軒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