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兄弟,小兄弟,這是睡著了?”
就算是這樣,他也是被人叫醒的。
忍不住之下,陳文哲已經沉浸在傳承之中十幾分鍾。
就算時間有點短,他的收穫也足夠大了。
此時再看攤位上的那些泥人,哪一件什麼水平,大體屬於什麼時期製作出來的,甚至是誰製作的,他也都看的明白。
泥人張的那些徒弟,大多數都是他的子孫,年代久點的,手藝好點的,一般都是張家人。
當然,泥塑的傳承很早,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彩塑泥人作品傳世。
泥人張雖然不是創世者,但是他的泥人捏製技術,肯定是達到了近代以來的最高峰。
默默的挑選出幾個泥人,付了錢,陳文哲再次向前走。
現在,他已經沒有了逛街的興趣,腦海裡翻騰的都是怎麼選泥、練泥,再不就是不停的捏泥人!
瓷塑,太需要這種手藝了。
特別是德化白瓷之中的人造像,結合這種捏泥人的技術,做起來不止是速度更快,還能做的更好。
最起碼,選擇瓷泥的手段,他是增加了不少。
可以說,以後他製作的瓷器,胎質都應該很特殊,很特別。
特變的好,特別的細膩,特別是堅硬!
反正,他想要什麼特性的胎泥,都可以弄出來吧?
還有那份捏泥人的手藝,只需與人對面坐談,摶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
面孔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鬚眉欲動,觀者歎絕。
這可真不是吹的,而且這麼做出來的泥人,經百年後仍舊色彩鮮活,不開裂不掉色。
這就是絕活,而絕活,肯定是大師之上的手藝。
沒有心思逛街,陳文哲走快了幾步,直接回到了一念堂。
他躲進李金鯉的小辦公空間,獨自消化這一次的收穫。
特別是選泥練泥的過程,他學的極其認真。
原來啊,泥人張的泥大有講究。
並不是所有的泥巴,都能作為創作泥人的原料,要選擇河道淤積的地方,一米以下的顏色偏紅的泥土。
這種土含沙量小、粘性極強。
將膠泥曬乾水分,篩去雜質,和成泥漿後沉澱24小時,摻入棉絮後,捶打五六個小時,然後還要存入特定溫度和溼度的地窖中等上三年。
這就是底蘊,任何好的東西,得來都不容易。
當然,陳文哲沒想著完全傳承泥人張的手藝,因為人家的兒孫傳承的很好。
而且現在還擴大的了傳承範圍,就算是他想要學習,去到津城,好像也有方法學到。
所以,他只要借鑑一下其技術就好了。
再說,他現在學到的技術,可是真正屬於不傳之秘的秘傳。
有了好泥,還需要好的手法,所以,最重要的塑形就來了。
不管做什麼東西,塑形都是極其重要的一道工序。
泥人的製作,塑形全憑人手技藝,控制手指力度,捏出形狀,再用簡單工具刻畫細節。
只是獲得對手指的控制經驗,就沒有白費這一次的自主傳承。
7017k